在二战中,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法国在坚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向德国投降了;而当时综合实力远弱于法国的旧中国,却在付出了数千万人的伤亡后,坚持到了最后胜利的那一刻。
这一直让不少西方学者不解,他们感慨于中国人的韧性,不过随着他们对中国人的深入探索,尤其是经过抗美援朝后,他们终于意识到: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理解与他们完全不同。
那么东西方的分歧究竟在哪?让我们以二战为例来观之。
第一,西方的视角。西方对二战的理解,其实就是利益的交换和利益的掠夺的战争。1929年恐怖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各国为摆脱困境,开始不断打贸易战、货币战转移经济危机。
随着经济恶化,德意日三国组成同盟,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掠夺来度过经济危机——其中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德国更是吞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那么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入侵,那些传统的欧洲大国是怎么做的?答案很简单,利益交换。
他们割让苏台德,坐看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默认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尽可能的用别国的利益来换得自身的安全,这就是著名的“绥靖政策”。
等到战争不可避免,他们又开始更无耻的进行利益交换——以法国为例,法国明明实力很强,但为了保存实力,选择投降,使得德国拥有了能打世界大战的实力。
后来协约国与同盟国对峙,双方打的你死我活,但意大利还能灵活站位,利用利益交换从失败者变成胜利者。
就算这场反法西斯的战争胜利了,西方列强也能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对给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日本法西斯进行各种庇护,让对方成为美国未来能够掌控的工具。
总之对于西方人而言,世界大战就是利益的交换与利益的掠夺,所谓的公正和民族解放只是他们实现利益的工具而已。
第二,中国的视角。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曾一度有所退让。
比如1932年《淞沪停战协议》,让日军取得上海驻军权;1933年《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1935年签订《何梅协定》,日军谋夺华北,要求华北五省自治。可最终得到的却是日寇的得寸进尺。
日本为何要对中国步步紧逼?根据资料记载,日本侵华后立即推行日化教育,试图彻底消灭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因此日本非为谋夺国民党的蝇头小利,而是要把整个中华大地变成新殖民地。
国民党高层前期的怯懦之举,也一度引起全体国民声讨,在抗日热潮高涨之际,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
其实在遇到民族危亡时,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全体国民都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抵抗。
于是在得知日寇野心后,国军开始奋勇抵抗,于是有了忻口战役的血战,台儿庄战役的猛拼,枣庄战役与武汉、长沙多场会战的惨烈。
当然,中国共产党也抛弃阶级斗争和过往恩怨,团结一致为保卫民族而战。
要知道在西安事变前,红军曾多次遭到国民党的围剿,损失惨重,但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人不计前嫌,尊重国民党,将红军改编组成新四军、八路军,大家携手共同抗战。
在抗战中,共产党同样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包括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还有百团大战。不仅在战场上挫败敌人,在战术上打击敌人,而且还于敌后战场牵制了半数以上的日军。
而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也是前所未有的团结。
在国共两党的组织引导下,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阶级,顶着繁重的劳役,为抗战提供大批粮食保证军需物资和战勤服务,为抗战队伍提供兵员。
而各地工商界人士,也想尽办法将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
广大妇女同志同样积极为抗日募捐,救助伤员,送子送夫参军,还有很多妇女更是直接参军参战,例如赵一曼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也坚定地和汉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积极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例如抗战时期的三位“女王”,蒙古族的巾帼英雄,齐俊峰、巴云英和额仁庆达赖。
还有回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以及海南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组织抗日队伍,他们都在有力地打击日军。
即便并不身处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侨,也没选择独善其身,他们积极出钱出力。
——先后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多达3940多个,从1937年到1942年捐献飞机217架;人员方面,回国南侨机工3913人,回国参战的华侨空勤人员300多人,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4万多人。
总之对于这场大战,当时中国的每一阶层都将其视为救亡图存的关键节点,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必须要战胜侵略者。
正因中西方视角和理解的不同,西方打到最后只打出了“利益重新分配”,列强还是列强,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独立自主,从而脱颖而出,甚至到现在连大经济体欧盟都还要受美国控制。
而当时还落后的中华民族经过血与火的磨练,打出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以至于在后来甚至能够挑落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直至现在综合实力直追美国,让对方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