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12年,这注定是中华大地不平凡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里,横行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将彻底地遭到废除。
近300年的满清王朝也将走到尽头,中华大地将燃起“民主共和”的春风。
可以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王朝兴替”的阶段之中。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王朝的兴替往往会伴随着诸多流血事件,新旧势力的博弈也多以战争结束。
然而,在清王朝向中华民国的转变过程中,新旧势力的更替却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
清皇室并没有负隅顽抗,反而乖乖地交出了国家大权。
要知道,满清皇室在中国可经营了数百年之久,享有的财富和权力都是至高无上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袁世凯和南方民军,他们也并非没有对策。
其一,此时的满清皇室可以联合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等少数族裔抵抗汉族的起义军;
毕竟他们当年入关、一统中国便使用了相应的策略。
更何况,当时北方很多汉人群体仍旧服从满清的统治,满清皇室也可以号召他们来抵抗南方势力。
其二,即便满清皇室已经失去了国内少数族裔的民心,他们不是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势力吗?
此时的中华大地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满清皇室完全可以出卖更多的利益,进而获得外国殖民者的扶持、打压国内的起义军。
这些迹象都在表明,满清皇室只要运作得当,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还是存有可能的。
然而事与愿违,满清皇室终究还是抵挡不了起义军的攻势;
他们最终也只能乖乖地选择和平退位。
王朝兴替,旧朝的皇室竟然不加以顽抗、以“不流血”的方式退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那么,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呢?
首先,满清民心尽失,大势已去。
自打鸦片战争时起,满清的“羸弱”实力便被列强看穿了;
自那以后,满清治下的中国蒙受了无数的屈辱。
期间,中国的农民起义军发起了抗击殖民者的运动;
但此时的满清皇室非但没有戮力同心、一致对外,反而大肆地屠杀和打压爱国人士。
毫无疑问,此时的满清已经伤透了那些爱国人士的心;
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而奋战的勇士。
贵为少数群体的满清皇室竟然如此令人寒心,其结局可想而知。
当外国殖民者频频地向满清皇室发难时,满清皇室再想获得大部分群体的“汉人”支持,那显然是痴心妄想的。
此时的汉人巴不得殖民者颠覆满清的政权。
中华大地终归以“汉人”居多,他们就是这片土地的“大多数”,实际上就象征着“民心”。
民心尽失的满清皇室,想要在乱世中维系自身的统治,难度是无比之大的。
其次,满清掌控全国的能力已经见底了。
对于当时的满清皇室而言,他们已经无法指挥地方的兵权;
袁世凯、阎锡山和张作霖等人正为了割据一方而蠢蠢欲动。
一直以来,东三省都是满清的“龙脉之地”,清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对当地的控制力;
可时间来到了1912年前后,满清皇室甚至无法牢牢地掌控他们的龙脉之地;
当地军阀四起,拥兵自重的现象十分显现。
除了东三省外,南方各地也纷纷开始谋求脱离清朝的统治;
袁世凯、阎锡山和孙中山等人共同组成了南方的起义军,他们意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南方各地的汉人相互抱团,对于满清皇室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顶点,
他们亟需推翻这个腐朽落后的王朝,建立一个更为开明的共和国。
1912年1月25日,湖广总督段祺瑞的一通电报便已经印证了满清的掌控力已经被掏空的事实。
该电报显示,段祺瑞向清廷内阁直言不讳的表露心声:
“新兴的军队都希望中国强大,但强大所施行的体制不能是中央集权,而是民主共和。”
段祺瑞的这番表态显然是具有“颠覆清廷朝政”的嫌疑的;
这将极大地挑动清廷当政者的神经,类似于镇国公载泽和恭亲王溥伟等人也表达了不满的情绪。
段祺瑞进一步表示:
“皇室若是阻挠民主共和体制的施行,这将极大地惹恼新军。他们很有可能会群起而攻之,给地区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显然,段祺瑞的这些表态都是用来胁迫清廷的;
若皇室不同意民主共和制的施行,那他就放任旗下的新军,不惜以“武力”的方式推翻清廷。
而段祺瑞能有此底气,这自然与南方的局势息息相关。
此时的南方已经涌现了多路起义军,他们正整装待发、誓要掀起更大的风浪。
1月26日,见满清皇室还在犹豫不决,段祺瑞加大了逼宫的力度;
他忙不迭地联合张勋和姜桂题等46位地方将领,47个地方实权的话事人直接致电清廷内阁;
要求皇室立马退位,否则将受到地方势力的直接攻击。
足以见得,此时的清廷已经走投无路了;
若是不同意地方实权话事人的联合请求,那势必会迎来多路的新军的征讨。
最后,清廷皇室的内讧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1911年,清廷还没有进入绝境,此时的皇室还可以指挥北洋六镇的中央军;
若是指挥得当,他们可以借此来逐个击破地方的势力。
然而,当时的清廷皇室却在汉人的重用上出现了内讧的现象;
有些皇室成员主张”扬满抑汉“,有些皇室成员则主张“以汉保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扬满抑汉”的主张都是主流;
汉人一直都被满人打压,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汉保满”的主张便迅速地占据了上风;
袁世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汉人很快便掌控了地方实权。
这些汉人出身的军官,等破天才等来了一个掌控实权的机会,他们自然希望联合起来,一起反击清廷多年来的打压策略。
于是,袁世凯和段祺瑞等汉人将领,靠着满清皇室的“内讧”获得地方的实质控制权后;
后续架空满清的统治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汉人的角度来看,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的做法是值得认可的,毕竟他们推翻了腐朽的清廷;
但从清廷皇室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无比不甘的。
当然,无论满清皇室多么地不甘,他们都已经大势已去了;
若不听从地方实权话事人的退位请求,他们将无可避免地遭到血腥的清算。
满清皇室的民心和权力都已经丧失,汉人群体得势后,他们继续负隅顽抗只能是徒劳和无谓的。
结语:
清皇室的和平退位,其实是地方实权话事人的“逼宫”所致;
这些地方实权话事人基本上都是汉人,他们对于满清的不满由来已久;
当权力旁落他们时,他们自然希望恢复汉人的统治。
而这些汉人之所以得势,其实源自于满清皇室的“内讧”;
他们的内讧让汉人获得了地方的实际控制权。
当地方纷纷要求满清皇室退位时,他们继续负隅顽抗岂不是自取灭亡。
大势已去,他们也只能明哲保身,选择和平退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统治。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