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便以失败而告终,袁世凯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了长江流域,孙中山、黄兴等人再度流亡日本。1913年9月下旬,孙中山在日本筹组中华革命党。翌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就任党的总理。
1913年10月10日,在清皇宫太和殿举行的中华民国开国两周年庆典上,袁世凯竟仿效皇帝登基的形式“坐北面南”宣誓就职,其“君临天下”的政治野心开始膨胀。
国会被销蚀于无形,袁还需要搬倒《临时约法》。于是他授意组织政治会议,通过由其遴选的亲信组成约法会议。约法会议制定出"字字皆袁氏手定"的《中华民国约法》(时称“新约法”或“袁氏约法”),于1914年5月1日公布。
《中华民国约法》共8章68条,主要内容是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率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一切大权。事实上,大总统的权力可谓无所不包。
而1914年12月29日公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不仅将原有的《大总统选举法》合理的选举程序加以修改,而且规定,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不限制;总统继承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预先题名藏之"金匮石室",凡换届改选,得参政院2/3以上同意,大总统得留任。显然,只要袁世凯愿意,他就可以终身坐在大总统宝座上。
民初复辟帝制的运动有明暗两条浊流,一是拥戴清废帝溥仪重建大清帝国;一是力主袁世凯登基“开创新元”。这种政治思潮,是在目睹民初政治动乱而国体难定、民不聊生状况后产生的,它没有认识到,民初政治动乱正是民主共和制遭袁破坏的结果,反而把它看成是中国缺乏一种永久性政治权威的结果。
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后,拥袁登基的活动就肆无忌惮地展开了。显然,没有袁世凯及其部下的支持,这种喧嚣是难成气候的。
1915年8月3日,总统府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对美国、法国确立共和制的历史机遇做了说明,以南美、中美各国效法美法共和体制反而军事政变频繁、政治持续动荡的教训,为中国政治提供借鉴。
他对中国的结论则是"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随后,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发表《共和宪法持久案》,倡言复辟帝制。杨度发表《君宪救国论》称:“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君主乍去,中央威信远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他认为,共和不足以治乱,如果豪强四起争夺政权,中国将无宁日。唯有君主制,才足以平乱。
8月23日,筹安会成立后,立即发出致各省通电、决议君主制通电及请各省派遣代表通电,掀起一股必速致帝制的势头。28日,各省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体,表决结果是各省代表居然"一致赞同君宪"。许多北洋军阀首领也纷纷表示忠心。
9月1日,代行立法院职权的参政院举行开幕典礼。9月19日,为制造虚假的“民意”气氛,梁士诒发起成立了“变更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取代筹安会,向参议院请愿,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各式请愿团也纷纷出笼,王公贵族、官僚政客、知识人士乃至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等无奇不有。
9月26日,参议院将收到的83件请愿书交予袁世凯并请开国民会议。袁世凯即咨复参政院,定于11月20日召开国民会议。
全国请愿联合会指示各地操纵地方公民大使,向代表疏通意见。10月7日,朱启钤致电各地,要求在投票决定国体后,用各地国民代表大会名义发出推戴电,将票数报告袁世凯及参政院,电文中必须有"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皇帝"的字样,"至商、军、政各界推戴电,签名者愈多愈妙","将来宣诏登极时,国民代表大会及商、军、政各界庆祝书,亦请预拟备用"。
国民会议事务局更是露骨地要求各地推举的代表,应是能引导选举的人员,“庶几投票结果,均能听我驰驱,将来选举国民代表及选举国民会议议员时自可水到渠成,不烦而解。此事实为上项选举之最要关键”。
朱启钤等人还指示各地,“须用种种办法,总以必达目的为止”。10月23日,朱启钤等再致电各省,要求在国体投票结束后,在对袁的推戴书中必须加入"国民代表等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并称"此四十五字万勿丝毫更改为要"。
在授意属下推进帝制的同时,袁世凯却为平息日益高涨的反对浪潮而故作姿态。11月23日,袁氏发表对复辟运动的惩制令,高谈“须知民主共和,载在约法,邪词惑众,厥有常刑,嗣后如有造作谣言,或著书立说,及开会集议,以紊乱国宪者,即照内乱罪,从严惩办,以固国体,而遏乱萌”。显然袁的真意一是为帝制自为抛撒烟雾,二是为打击复辟清室的行为。
从10月25日至11月20日不到1个月内,全国各地选举国民代表和团体的投票即告结束。其真相如何呢?
“当各代表齐集省城,即有军民两署派员前来接洽,嘱以必赞成帝制必举袁世凯为帝。及投票之日,军署自大门以至投票处,军警夹道,背枪荷戈,各代表于刀枪林立之中鱼贯而入,其心已不能无惧。及入场,所谓将军者又戎服登坛,慷慨以谈帝制之有利于中国。投票纸上又仅有君主立宪字样,并非谓帝制与共和并列,此反对二字遂愈觉下笔为难矣。投票既毕,即由职员捧出预定之推戴书,各代表哄然聚观,职员又厉声谓:'诸君何必纷扰。一言以蔽之;举袁世凯为皇帝而已。为时已晚,望诸君从速签名。不然者,恐今日将不及出门矣。’诸代表无法,遂一一遵教,到底未尝知推戴书中如何措词也。……且闻浙江直隶二省代表,确有当场明明书反对字样,而一转瞬间竟变为赞成票者。”
梁启超愤怒的笔触,更将这出“选举”闹剧的本质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辛辣地讽刺道:“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讨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举凡国内国外明眼人,其谁不知者。”
他指出:“此次皇帝之出产,不外右手挟利刃,左手持金钱,啸聚国中最下贱最无耻之少数人,如演傀儡戏者然。由一人在幕后牵线,而其左右十数嬖人蠕蠕而动;此十数嬖人者复牵第二线,而各省长官乃至参政院蠕蠕而动;彼长官等复牵第三线,而千九百余不识廉耻之辈冒称国民代表者蠕蠕而动”。这就是“洪宪帝制”真相活脱脱的勾画。而这个活剧则“全由袁氏一人独演”。
12月11日,参政院汇查各地国民代表共1993人,"一致赞同君主立宪"。其附有相同文字的推戴书,均"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据此,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名义上《劝进书》给袁世凯,“以全国民意吁请皇帝登极前来"。袁故作姿态地谦让一回。当日,参政院"再劝进"。次日,袁便在“予又何敢执己见而拂民心”的回复中接受帝位。13日,袁接受百官朝贺,以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大加封赏有功者。
19日,以朱启钤为首的大典筹备处公开活动,着手准备登极大典一应事宜,登报经费议定400万元。31日,袁世凯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定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
12月25日,云南将领蔡锷、唐继尧等统一各派力量,在云南首举义旗,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由此拉开护国运动序幕。全国纷纷响应。1916年1月,袁世凯龙墩未暖,护国军已兵分三路进军川、黔、桂。
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手下诸雄看到大势已去,纷纷见风使舵。黎元洪拒受封册;张謇、马良、汤化龙不辞而别;冯国璋、段祺瑞坐而观望;就连袁的弟弟袁世彤和妹妹张袁氏,也在京津各大报纸遍登广告,声称与袁“完全消灭兄弟姐妹关系”。英、日等国也宣布不再支持袁世凯。
内外交困中,袁世凯只得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次日宣布废除“洪宪”年号。4月,袁下令恢复内阁制,由段祺瑞组织责任内阁,企图继续保留大总统职位。
5月8日,在梁启超、蔡锷推动下,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云南督军唐继尧为抚军长的军务院。军务院声称是军政时期全国最高的军政、民政机关,要求恢复《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反对袁世凯称帝,遥奉黎元洪为合法大总统,宣布代行国务院和陆海军大元帅职权。
护国运动开始后,孙中山派陈其美、蒋介石等人在上海策动驻沪海军"肇和”号舰起义。居正受命于1916年1月抵达青岛部署反袁,5月,在山东的潍县、高密、诸城等地起兵反袁。在广东、江苏、浙江及长沙、武汉等城市,中华革命党人都有反袁活动。
5月底,备受袁氏宠信的成武将军陈宦在两次劝袁退位未果后,宣布“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湖南巡按使、靖武将军汤芗铭也随即宣布"独立"。
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在忧愤与失望之中一病不起。6月6日,称孤道寡仅83天的袁世凯因尿毒症病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