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刚刚参加完建国10周年庆典的兴奋还没有消退,时任解放军54军副军长的韦统泰却忽然接到一个消息:中央军委计划应西藏军区张国华的要求,调他到西藏去工作。接到这个消息,韦统泰自己是舍不得老部队的,军长丁盛也同样认为不能缺少老战友的通力合作。

在两人的共同陈述下,这个计划最终就此终止,不过几年后,他们又一次率部进藏,组成了“东段东部指挥部”,以应对印度军队在边境的挑衅入侵。



充满波折的进京之路

1959年国庆前夕,韦统泰以西藏军区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带队乘坐飞机前往北京。

这次进京的目的是为了赶上“十·一”的好日子,参加建国十周年盛大的庆祝活动。对于所有有幸入选代表团的成员来说,这都是激动人心且无上光荣的事。团长韦统泰自己心里,更是既有责任感,又带着极大的期待。

谁知道好事多磨,飞机飞到保定上空时却不巧遇到了雷雨天气。出于安全飞行的考虑,机长认为没有办法再按照原定航线飞行,也就是说,不能按计划那样直接在北京的机场降落。



听完机长的解释,韦统泰开口询问对方的专业意见:“你觉得那怎么办?”机长认为,如果雷雨云层持续不散,为了航空安全,飞机只能就近在石家庄降落,然后再视情况变化,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进京。

听了机长的方案,韦统泰粗略估算了一下时间——当时已经是9月最后一天,距离国庆活动开始已经不足24小时了。如果按照机长的建议改降石家庄,固然能够满足安全要求,但却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第二天的相关活动。

在这样的重要纪念日来到北京,怎么能够半途而废?



韦统泰继续坚持提出自己的要求:一定要想办法降落在北京!眼见他这样坚持,机长也当机立断拿出了另外一个方案,不在石家庄降落,而是绕过天津飞到北京,仍然到北京机场去降落。

最终,在整个机组的努力之下,这趟飞机终于成功地赶上了时间,当晚降落在北京市的西郊机场。西藏代表团一行人准时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招待会,也没有错过第二天的广场大阅兵。这对于躬逢其盛的所有人来说,都必将是终生难忘的珍贵记忆。

不愿离开54军

当然,对于韦统泰自己来说,这一次难忘的进京之行也还有工作任务必须完成——他需要前往总参谋部,向时任代总长的杨成武汇报此前西藏平叛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此事虽然重要,本来也只是一个较为寻常的工作流程,但汇报完成后没多久,韦统泰却意外接到了一个新消息:中央军委有意对他的职务进行调动,让他到西藏军区去担任副司令。

听到这个消息,54军军长、韦的老战友丁盛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不同意;韦统泰自己经过思考之后,也觉得舍不得并肩作战多年的老部队。两人一合计,决定去找代总长谈一谈,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说出来。

大家都有着直来直去的说话习惯,见到杨成武之后,韦统泰也并没有绕什么弯子。他对杨成武表示,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司令员(在晋察冀时候对杨成武的习惯称呼)你难道还不知道?”韦统泰认为,自己是在部队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人,最适合带队上战场,而且从内心的感情来说,他也实在舍不得离开相处多年的54军。



作为老战友,丁盛也帮着他说话,说整个54军都不能没有他。看到他们俩都如此坚持,杨成武也对他们交了底,西藏军区张国华、谭冠三等人看中了韦统泰的能力,所以申请把他调动到西藏去。但既然韦、丁两人都对这个调动不表赞同,最终这个规划也就此终止,调到西藏的事并没有成为现实。

丁盛和韦统泰两人当时是同一支部队的正副军长,合作已久很有默契。早在1952年,中央军委下令在原有45军和44军的基础上组建了解放军第54军,担任首任军长的便是丁盛,而当时的韦统泰担任135师的副师长。

因为是老战友,又是老搭档,所以工作起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韦统泰和他追寻的“光明”

韦统泰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曾考中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父祖辈多是从书本中求上进的读书人。他自己在读书求学期间便接受了爱国爱民、抗日救亡的进步思想,曾经在共产党领导下主导建立“鲁西南抗日救亡联合会”,后来更是和爱国同学一同投笔从戎,经过漫长艰苦的奔波取道西安前往延安,去追寻革命的梦想。

到达西安、找到办事处之后,这批进步学生大部分都被分配到陕北进一步学习,其中韦统泰等三人被选中送到抗大学习,这也成为他得以见到毛主席的契机。

1938年下半年,包括韦统泰在内的抗大总校六大队学员们完成了本阶段的学习,即将根据安排赶往洛川之前,他们一起向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见毛主席一面。



会提出这个请求,更多地出自学员们内心的殷切期望,他们并没有指望这个期待一定能够实现。毕竟毛主席的工作之繁重冗杂,学员们也是早有耳闻的。

所以,在某天晚饭之后的自由时间,学员们接到通知“毛主席一会就到”时,他们的反应用“炸锅”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大家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但毛主席的举止却十分平易轻松,许多年后,韦统泰都还清楚地记得主席当天的样子:显得很清瘦,戴着整整洁洁的八角帽,身上的灰布军装还打着补丁。

对着这些来自各省各地的学员,毛主席首先表达了欢迎,接着又简要地叙述了开办抗大的意义,以及最重要的——学员们在抗大里能学到些什么?他说,我听说有的同学提出疑问,问来抗大还要不要考试?在我看来,你们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考试了!



毛主席的讲话引来了学员们热烈的掌声,韦统泰也得到了一件终身重视的纪念品:毛主席的亲笔题字。那是一个不大的小纸片,毛主席在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字体写下了“光明”两个字。

这个纸片成了韦统泰视作至宝的东西,他把这两个字放在眼镜套子里,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战争年代环境恶劣,随身的许多东西都不得不丢掉,但无论情况多么危急,韦统泰也绝对不肯丢掉这个小纸片。



结束在抗大的学习之后,他很快就来到了斗争最为激烈的晋察冀抗日前线。他用这两个字鼓舞自己坚持抗日救国的信念,还用蜡板把这两个字描下来、分送给一同坚持斗争的战友,以此鼓舞所有人一定要保持住争取胜利的信念。

甚至当他和夫人王志敏同志在辽西昌图县订婚时,作为“信物”的也是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纸片。别人或许不明白,他的夫人却完全明白这个“信物”的重量,这是韦统泰最宝贝的、看得最重的东西之一。

一直到了晚年,韦统泰要出版自己的书,他还要求要把这个“光明”两字放到扉页的位置,至于那张小纸片,更是必须当作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西藏平叛中的韦统泰

1958年春,原本正在朝鲜战场的54军突然接到命令,命令其一部秘密回国进驻青海、甘肃地区,在兰州军区指挥下完成平息“康巴暴乱”的平叛任务。

这一暴乱的起因,外部原因来自英美帝国主义、印度部分势力的暗中支持,内因则源自一些反动宗教首领和部落头人的煽动裹胁。为了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平息叛乱,54军在接到任务后很快便组建了以丁盛为指挥、韦统泰为副指挥的“丁指”,率领54军134师等部队由青藏线入藏。

这也是“丁指”的所有成员第一次进入西藏,当他们乘坐飞机抵达西藏中部的当雄机场时,平均超过4000米的海拔高度几乎立刻就让所有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



即使因为缺氧而呼吸困难,但所有人仍然用最快的速度就位指挥所,开始了平叛作战的种种准备工作。平息主要城市和据点的战事,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韦统泰始终提醒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记得自己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使命。

他认为比起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胜利才是更加重要的,因此哪怕是对待叛军,也仍然要尽量少杀伤、也不要过多地损坏物资。由于他始终注意贯彻这样的原则,在平叛过程中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帮助,打仗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到了计划要进行麦地卡战役时,因为韦统泰此前打纳木湖战役打得十分漂亮,丁盛干脆对韦统泰说,这次还是以你为主、由你指挥。韦统泰也不跟他们客套,说只要有军长政委当后盾,自己“在台前唱戏”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果然,麦地卡战役在他的指挥下势如破竹,靠着“大包围套小包围”的打法,成功肃清了这片地区的残匪,达成了预期的战略目标。

结语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战斗,西藏主要城市的战事已经平息,叛军的指挥中心被摧毁、计划被打乱、势力被一一肃清,只有昌西地区盘踞着叛军。这也是“丁指”在这场平叛中最后需要肃清的对象。



也许正因为“丁指”在西藏平叛过程中的指挥和工作方式,给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韦统泰才会成为张国华向中央军委争取、希望调来当军区副司令员的人选。虽然由于韦、丁两人的陈述意见,这个调动计划并未实施,但因为他们曾经率部在西藏作战、熟悉情况,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丁、韦又一次承担起指挥任务,负责“东段东部”的自卫反击作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