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还记得我吗?您没事真的太好了!”今天上午,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葛永铭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吉角村智慧社区偶遇一位故人。两年前他在30公里外的吉角老村考察时,与一位藏族村民边巴奶奶在老屋前拍了一张合影。2年后的今天,吉角老村已经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而在地震发生一年多前,上海援藏项目将全村37户143位村民全部安置到位于县城的新址。这一上海援建的社区在地震中受损非常轻微,玻璃也没碎一块,全村百姓无一人伤亡。

上海援藏重点项目拉孜县吉角村智慧社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中心的杨浦路上。这些两层楼藏式小楼,兼具民族风情与现代化,是拉孜县最新式的居民区。在1月7日日喀则定日县的6.8级地震中,这些民居除了墙皮脱落和部分装饰墙体开裂外,主体结构完好无损,经检测是该地区目前最为安全的建筑。



拉孜县上海援建的吉角美丽宜居村,建筑主体结构未受影响,一块玻璃都没碎

行走在社区,基本看不出地震的痕迹,由于最近余震频发,为了保险还是将居民安置在救灾帐篷中过夜,但白天有许多村民已经回到家里生活。在边巴奶奶家中,记者看到除了一些小裂缝外,房屋结构没有任何问题,她表示感谢上海援藏项目为他们造了这么好的房子,又好看又结实。
“如果不是上海援藏干部动员我们从老村迁到这里,这次真要出大事了。”吉角村书记桑格嘉措说,在本次地震中,拉孜县辖区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仅次于定日县。截至1月12日,拉孜县县城及各乡镇已造成3人遇难、71人受伤、9000多处房屋受损,房屋倒塌1610处。而新搬迁至杨浦路的吉角村智慧社区则安然无恙,村民无一伤亡。正是三年来上海杨浦援藏干部持续推进搬迁项目,保护了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



避难广场上搭建了帐篷,应对余震发生

回忆起吉角村是如何“逃过一劫”的,上海市第十批对口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宫爱如连说了几声“好险”。吉角村搬迁项目从2022年启动,一直到2023年完成,半年后就发生了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老村离震中非常近,加上原本就是年久失修的“危村”,在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
宫爱如告诉记者,吉角村搬迁项目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这一村落距县城30公里,海拔近49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地理位置及资金等限制,该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群众用水、用电存在困难,不适宜居住,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居住的房屋非常简陋。



边巴奶奶(右一)一家人在上海援建的吉角村小区的家中,开心地围坐在一起

围绕“中央要求,拉孜所需,上海所能”,援藏拉孜小组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带领下和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会同拉孜县委、县政府,通过全方位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利用上级政策支持和上海援藏资金,将整村搬迁至县城核心区域杨浦路,海拔降低800多米,村民终于告别“高苦难”,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解决了吉角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
据介绍,新吉角村是按照抗八级地震的标准建设,施工、材料也是顶格水准。宫爱如表示,在施工中,项目运用了从上海引入的数字监理系统,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质量,克服了高原施工周期短的问题,主体建筑在5个月内完成,使其没有受到跨季节施工冷热变化巨大造成的影响,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还有一个设计在地震中也被用到,我们为吉角村社区建避难广场,平时是社区广场,现在则是救灾帐篷的所在地。”宫爱如表示,上海援建项目的可靠性、前瞻性在本次地震得到了检验,在拉孜的援建项目基本安然无恙,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目前,在持续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上海援藏干部将同时在拉孜县继续推进援建项目,让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新民晚报拉孜今日电)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特派记者 李一能

图片 | 特派记者 徐程

视频制作 | 贺信

编辑 | 顾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