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包裹于生命的层层外衣完全褪去之后,剩下的只有欲望。
——坤鹏论



第十一卷第十二章(1)

这一章,亚里士多德继续第十一章的论题——关于运动和变化,

相比较而言,本章有些论述很清晰,

但也还是有些问题与上一章一样令人费解,

并且,基本意义也不是很清楚。

原文:

如范畴分为本体,质,处,作用或被作用,关系,量,

则运动必归于三类——质,量,处。

解释:

首先,亚里士多德从十个范畴讲起,

他指出,如果范畴分为:实体、性质、地点、作用或被作用(主动或被动)、关系、数量,

那么,运动必然归于三个种类:性质、数量、地点。

这里只列出了七个范畴,少了姿态、状态、时间这三个。

其中时间是一切运动的要素之一,但它本身不进入运动。

原文:

本体无运动(因为本体无与之相对者),

关系亦然(因为相关系的两者之一变化时,另一相关词项虽全无变化,亦已失其原关系,——所以它们的运动是附属的)。

解释:

实体没有运动(因为没有与实体相反的东西),

这个比较难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意思似乎是说,没有与实体相对立的东西,

实体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当然从一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没有对立的东西,

但是,作为一个实体变化为另一个实体,或一个新的实体从原有的实体中生成出来,

这些都是实体所包含的对立面的变化的结果。

比如:一个活人变成了死人,这当然是质的变化,而且是本质的变化,

而不是像“一个没教养的人”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那样的实体中所包含的质的一部分的变化,

但是,不能说“没有属于实体的变化”。

接着,亚里士多德又说,也没有属于关系的运动,

因为有着关系的二者之一发生变化的时候,另一个相关词项虽然完全没有变化,但也是丢失了其原有的关系,——因此它们所为的运动是附带的。

这个论述同样也存在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比他的父亲矮一些,但随着发育与生长,他很可能会变得比他的父亲要高一些。

这当然是关系相对的变化,又怎么能说没有关系的变化呢?



原文:

作用与被作用者,或主动者与被动者亦然,

因为这既没有“运动的运动”,也没有“生成的生成”,

一般说来也就没有“变化的变化”。

解释:

作用与被作用者,或者说主动者与被动者,也是如此,没有属于它们的运动,

因为这既没有“运动的运动”,也没有“生成的生成”,

一般来说,也就没有“变化的变化”。

不过,事实上,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之间也是可以有变化的,

比如:在被作用者愿意接受作用者的作用时, 作用的活动可以进行得很顺利,

而当被作用者不愿意甚至是抗拒作用者的作用时,这个作用活动甚至无法进行,

甚至可以演变到被作用者的抗拒达到极端形成反作用力,反过来作用于那作用者接受被作用者的作用等。

以上这些不算复杂的情况都是可能存在的。

而这里的没有“运动的运动”、“生成的生成”和“变化的变化”,也要具体分析。

比如在一个大的运动中很可能存在着几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不就是运动中的运动吗?

又比如生成的链条,从祖父到父亲一代是一次生成,从父亲到儿子一代又是一次生成,而且它们是连续的,这不就是生成中的生成吗?

同时,它们不都是在变化中的变化吗?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