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厚植就业创业沃土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主题)
——我市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综述(副题)
大同日报记者 刘锦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去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推进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积极探寻促进就业创业的多元路径,凭借新兴产业的蓬勃之势推动就业,以创新创业的活力带动就业,通过灵活用工的创新模式促进就业,依靠劳务输出的有效途径推进就业,利用政策兜底的坚实保障拉动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690人,位居全省第一,托起了群众 “稳稳的幸福”。
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的多场用工单位与求职者对接会,让许多求职者有了更好的职业选择。大同日报记者 张占兵摄
持续创新,开启高质量就业崭新篇章
去年,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以搭建平台、汇聚人才、拓展渠道、构建载体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巧妙运用招聘 “组合拳”,全力营造良好的用工与就业环境。全年不仅积极开展“云端招聘”“直播带岗”等线上招聘活动,还针对供需双方的不同需求,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下专场招聘活动,涵盖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春风行动”招聘活动、“春聚青来 挑灯觅才”大同人才招聘创意活动、“花为媒·乐业大同”创意人才招聘活动、“花开三月·职待佳人”妇女就业系列活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金秋招聘月活动等,为广大求职人员与用工企业的“双向奔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2024年,我市组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总计145场,接待用人单位742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4668个,办理求职登记15302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3485人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高度,聚力建设“算力之城”,持续推动由“输煤炭、输电力”向“输数据、输算力”转变。在此基础上,大同聚力发展数据呼叫、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数据服务业态,全面叫响“云中声谷”产业品牌,打造数据标注就业基地,共培育引进数据呼叫(标注)企业59家,建成7大职场,累计培训2.8万人次,累计带动就业2.16万人次,为打造“算力之城”提供人才支持。我市也是全省唯一的数据标注就业基地。去年,“云冈亲人”“北方好焊”两个劳务品牌晋级省级劳务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打造出1个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天镇保姆”、3个省级劳务品牌——“广灵巧娘”“云冈亲人”“北方好焊”,培育了“恒山北芪工”等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通过这些劳务品牌的打造与劳务就业服务站的运作,我市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劳务收入持续增长。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全力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去年,我市多渠道募集见习岗位382个,实现精准岗位对接187人。持续做好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共接收大同市生源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7462人,截至去年年底,已就业7044人,就业率94.40%。为推动困难群众就业,我市启动了以“就业援助温暖过冬”为主题的专项行动,通过开发公益岗位资源、构建就业对接桥梁等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就业,构建更加健全、高效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就业服务体系。
聚焦核心,奋力扬起创业新征程风帆
创业是富民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为更好地激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就业活力和内生动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去年,我市扎实开展创业帮扶工作,聚焦创业者在场地、资金、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认真梳理我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汇集创业资源信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帮扶、创业培训、创业路演、创业孵化等一系列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以及贴息、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专项政策扶持,全方位营造助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去年9月,由人社部、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在我市举办。在山西选拔赛暨山西省第十一届星火项目创业大赛中,我市14个项目脱颖而出,其中7个项目成功获得国赛“入场券”,占我省参加全国选拔赛名额的46.7%。在国赛中,我市斩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获奖数量为全省乃至全国地市之冠,实现了国赛项目从“零”的突破到“优”的飞跃,书写了辉煌篇章。
内外驱动,构建全方位劳务协助生态系统
去年,我市对内致力于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依托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1944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基层就业社保服务点,各服务点均配备人社“自助一体机”,群众只需刷社保卡,所有信息便一目了然,找工作、查社保、领待遇在家门口即可轻松办理,形成了便捷高效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和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全面推进零工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各县区零工市场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并通过省级统一搭建的零工信息平台,实现岗位信息线上和线下同步采集、一体发布、动态更新,让更多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
对外,我市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主动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沟通,先后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建立了4个劳务就业服务站,与乌兰察布、张家口两地就业部门签订《“乌大张”区域三地就业创业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园共建、市场信息共享、政策经验互通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此外,我市还先后与北京、天津两地人社局建立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全力推动我市就业工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助力外出务工人员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