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怀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注和强烈使命感,为此精心组织并亲自率队,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且深入细致的调查行动。此次调查的对象涵盖了中国多达三十多万名中小学生,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实属罕见。
调查结果令人深感忧虑,当下的中国青少年普遍深陷于“四无”的困境之中。首先是学习无动力,众多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对待学业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毫无主动探索的热情。
其次是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他们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或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缺乏应有的好奇与关注。
再者是社交无能力,不少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障碍和不适应。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在群体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
最后是对生命价值无感受,许多青少年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知。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陷入迷茫和绝望,不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表面,不仅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业进展,使其在知识的汲取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碍,例如学习成绩下滑、对学习失去兴趣等;还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冲击,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沟通障碍、难以融入集体等问题,更会让他们在成长的漫漫征途中步履维艰。国家卫健委流行病学调查所公布的数据清晰地表明, 约有 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这一比例令人触目惊心,且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更是复杂而严峻。
过去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孩子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现代社会中高强度的学习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各种复杂影响。
为此,彭凯平郑重地提醒中国父母 :我们现在最该给教会孩子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而真正的幸福,不单单是父母给予孩子无尽的关爱, 关键还在于为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空间、环境。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对于幼苗的茁壮成长不可或缺一样,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让孩子拥有创造美好和幸福的能力。例如,一个充满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家庭氛围,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状况究竟如何改变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个人觉得,改变这种状况应当从每一个部门、学校、家庭、家长、老师开始着手。
减少内耗对于改变现状至关重要。内耗不仅浪费资源,还消磨人的意志。比如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内部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的内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效率。我们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就如同拔河比赛,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赢得胜利。
改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个细微的行动都可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我们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这并非易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从而建立起信任的桥梁。要了解他们的诉求,这需要我们耐心倾听,不急于评判,像朋友一样给予支持和理解。
我们要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困惑,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具体的建议和示范。要做孩子的朋友,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发他们的潜力,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亲爱的读者,对于青少年的“四无”问题严重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