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终于更新了!这是我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参考文件。新版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日常管理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新建议,让防治糖尿病更加科学、规范。接下来,请大家跟随诺诺的脚步,看看糖尿病管理该如何做得更好、更健康,从日常饮食到血糖监测,一起学习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
饮食+运动,预防糖尿病绝佳“利器”
- 健康饮食和减重目标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控制饮食热量,超重或肥胖者每日总热量应减少400~750千卡,目标是体重下降至少5%或BMI接近24 kg/m²。饮食上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 以下,控制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吃蔬菜,避免酒精和单糖的过量摄入。
- 运动计划与日常活动
糖友们应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骑车,以及每周2 次抗阻练习。同时,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每 30 min 可以进行不同强度活动 1~5 min,久坐生活方式者运动量应达标。通过适当的运动,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改善心肺功能和体重管理。
- 定期监测与长期收益
患者需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关注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风险因素,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和干预。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将糖尿病风险降低30%-58%,并延迟发病,长期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建议35岁时就要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早筛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确诊时往往已经出现了并发症。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或糖尿病前期,并采取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家族史者或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需更加重视筛查。
- 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高危人群:(1)有糖尿病前期史;(2)年龄≥ 35 岁;(3)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中心型 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5)缺乏体力活动者;(6)有巨大 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史;(7)有多 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8)有黑棘皮病者;(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10)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 和(或)甘油三酯 (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等,建议尽早开始糖尿病筛查。
普通人群:35岁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至少每3年筛查1次。
- 筛查的方法
常规筛查:首选空腹血糖检测,简单方便,但可能漏诊(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 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且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补充筛查:当空腹血糖≥6.1 mmol/L、随机血糖≥7.8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时,应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风险评估工具:20~74岁人群可使用“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评估患病风险。如果分数≥25分,表明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表1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 生素 D 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应防止维生素 B12 缺乏。无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无需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植物提取物等制剂,其长期安全性和改善 临床结局的作用有待验证。
糖尿病监测对有效管理血糖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从而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内。动态血糖仪(CGM)通过葡萄糖传感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技术,可以实时提供24小时的血糖信息,了解血糖变化的特点。
动态血糖仪的适用范围:
(1)1 型糖尿病患者。
(2)接受胰岛素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3)所有接受非胰岛素治疗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2 型糖尿病患者。
(4)在指尖血糖监测指导下接受降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包括 :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空腹高血糖;血糖波动大。
(5)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