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惊险的风景:‘新青年’丛书分享会暨李晓晨新书《山中日渐长》首发式”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评论家、《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以及“新青年”丛书的三位作者李晓晨、孟小书、小珂围绕青年写作展开交流与讨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出席活动。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新青年”丛书品牌策划人李黎主持。
“新青年”与时代保持同步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青年创作者也是当前文学界的重要力量。据了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从2019年起开始着力打造“新青年”丛书,该丛书秉承作者的第一本书或早期重要作品的原则,每年持续出版,现已成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学板块的优质品牌之一。到目前为止,“新青年”出版了11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包括栗鹿《所有罕见的鸟》、叶城《在南方醒来》、索南才让《荒原上》、孟小书《午后两点半》,三三《山顶上是海》、小珂《龙虾,龙虾!》以及最新亮相的李晓晨《山中日渐长》等。
活动现场,乔叶回忆起自己作为文学新人第一次参加青创会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王安忆老师在发言中说,虽然我是‘50后’,你们是‘70后’,但实际上我们是一代人。”这句话让乔叶意识到,“青年”更多是一种精神指向,是一种精神状态,只有保持精神上的成长,才能称为“青年”,而文学某种意义上让她一直保持着青年的状态,“幸好有文学,写作时我会忘记年龄,尤其写小说时有一种飞翔的状态,这是非常美妙的。”
作为丛书策划人,李黎也在发言中探讨了他对于“青年”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青年”意味着一种探索性,“AI开始进军日常生活,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事物,包括真实性、情感、人的定义等终极问题都在被重塑。历史上从未有这么普遍而强烈的感受:每个人都生活在对未知的探索之中。作者在探索,这套书也能和时代保持同步,保持自身的探索性——‘新青年’丛书作为一种当代记录,不是总结陈词;是衔接个人内心和时代洪流的桥梁,不是专业知识;是完全立足个体的表达,不是刻意的代言和定义。”
参差多态的青年写作令人鼓舞
《十月》杂志从上个世纪末便开始关注青年写作,并开辟了“小说新干线”专栏,去年又开辟了“青年专号”,一批青年作家因此得到“被看见”的机会。季亚娅表示,打量这40多位作者,会发现参差多态同时存在,他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文本试验,这些文本也非常令人鼓舞。季亚娅同时发现了青年写作出场方式的变化,“随着全国高校都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现在出场的很多青年作家,都是各个高校创意写作的学生,学生们受过比较好的写作训练,起点比较高,特别重视形式、观念、先锋技巧和语言,但也会缺失那些‘枝叶丰盈’的生活质感。”
《当代》编辑孟小书也阐述了她的观察,“当下的青年写作让我觉得有非常好的前景,青年作家关注的东西非常多元化,比如都市中的情感困境、AI人工智能、气候问题、国际性话题,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仅多元化,而且非常深刻。也有一些作者关注的是传统的乡土问题,但他们关注和书写的角度与前辈作家不同,非常独特,文笔也非常老道。”
曾在出版社担任文学编辑的小珂表示,她在责编青年作家的稿件时发现,有的作家人生观、世界观可能不够成熟,但正因为这样才更有魅力,“他们不怕犯错,有一种不设限感”。
聚焦都市中青年的日常与无常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青年作家李晓晨新作《山中日渐长》的首发式。短篇小说集《山中日渐长》由《二十一楼》《去岛屿》《南湖街》《山中日渐长》等10篇小说构成。作品聚焦发展变动中的城市空间,呈现出大都市中青年人的生活样态和精神风貌。小说的语言克制舒缓,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生活中深有意味的瞬间,用从容的节奏讲述人生不期而遇的无常。
李晓晨表示:“小说集中的10个故事涉及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读者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事情。比如爱情、婚姻、求职、买房,一个人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打拼的种种经历,有好的、有不好的。对我而言,都是足够深刻的烙印,我把它们写进了小说里。”新书出版后,李晓晨也在网上看到很多读者的留言,“有一个读者讲,这几个小说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好像即使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最终好像又发生了什么,让人觉得很无奈,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会任由内心荒芜下去,这可能就是写作的力量、文学的力量。”
为配合此次活动,出版方特别设计发行“新青年”文创徽章一枚,现场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作家乔叶和“新青年”丛书作者李晓晨一同揭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