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经7个多世纪演进发展而成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智慧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中轴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形成深刻的影响,成为一个新课题。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大中小学围绕中轴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举办十六届以来,特设“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单独的领域,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线上征集项目方案;连续组织了十年的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近万学生关注建言中轴线保护与传承……青少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中轴线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北京中轴线这条“城市脊梁”正生长出一条教育的“延长线”。
本期特别策划《何以中轴 少年提案》,采访了15位北京中小学代表,他们带着科学建议方案或“模拟政协提案”,以青少年的视角和方式,建言献策,守护传承中轴文脉——
建设统一平台
推出一站式服务
牛语晨
(北京市育英学校)
建议:北京中轴线文化景点差异大,信息发布渠道多、分散,影响了中轴线文化传承的效率,应构建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便捷服务。
“和爸爸妈妈到文化景点游玩的过程中,我渐渐萌发了对这条城市中轴线的兴趣,希望为文化遗产保护添一份力。”牛语晨从小就经常跟着父母到中轴线上的景点进行参观游览,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她更认真地观察景点服务,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体验中轴线的美好。
如何方便市民、游客了解北京中轴线的相关信息、预约/购票、获取服务、参加活动?带着这些问题,牛语晨对中轴线的15处遗产点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问卷分析、信息收集等方式了解各文化景点的现状:15处遗产点的开放时间不一样,需要提前了解;购票方式主要是线上,且较分散,只有少数能现场售票;仅有部分景点提供讲解服务;各遗产点在特色服务与研学活动方面差异较大;在特色文创方面,各遗产点差异大,其中故宫、国家博物馆的文创最为丰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牛语晨建议加强北京中轴线统一平台建设,系统地协调相关资源,推动十个一站式服务,具体有一站式查询、一站式预约/购票、一站式标识、一站式旅游、一站式打卡、一站式提升、一站式观演、一站式夜游、一站式销售和一站式餐饮。
“具体到一站式提升,我建议景点在讲解、餐饮、特色服务等方面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把青少年研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博物馆等结合起来;鼓励建设AR虚拟场景、沉浸互动、推出AI客服。”牛语晨说,希望这个一站式服务平台尽快落地,除了统一发布参观服务信息,还可以提供预约购票服务,推出电子地图、开发餐饮地图等服务。
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轴文化火起来
王雨清 张惟然 刘宗益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
建议:游客对于中轴线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和景点上,缺乏对其历史文化和独特价值的深入了解。
“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风貌。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轴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面临挑战。”王雨清表示,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内容分析,发现北京中轴线有如下问题:一是公众对中轴线的认知程度不足;二是中轴线宣传受众群体覆盖面不广,没有细分受众,宣传工作针对性不强、不到位。
“北京中轴线的概念在老一代北京人心中较为清晰,现在的青少年对此认识极少,中轴线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未被新一代所深刻认知。”张惟然说,调研中,他们发现特别缺乏贴近青少年一代的宣传手段。此外,北京中轴线的旅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相较于北京环球影城、长城等热门旅游目的地,中轴线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成熟度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为此,三位小学生建议:一是改进宣传和传播策略,提高公众感知度。对于年轻群体,应着重通过新媒体渠道对其进行宣传。二是开展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设置北京中轴线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直观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历史的厚重,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三是优化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比如加强中轴线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定期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增强旅游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提升北京中轴线的旅游知名度需要政府、社会和游客的共同努力。”刘宗益说,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优化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以及强化国际交流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共同推动中轴线的文化旅游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创新运用申遗成果
中轴线文化进校园
李槟子
(北京中学)
建议:北京应充分发掘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深刻影响,在他们身上把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认知固化下来。
“通过调查问卷,我发现目前北京在校学生中,在对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普遍认同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理解和认知的瓶颈问题。”李槟子表示,这些问题有游览走马观花多,内涵挖掘浅;文创产品同质化,创新形式和载体差;新闻宣传占主导,专业、深度内容渗透少;短期要求多,长期钻研内驱力弱。
对此,李槟子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有组织、系统地研究首都独有的文化资源——中轴线,必须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二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发他们喜闻乐见的中轴线新文创产品,亦包括新载体和新形式;三是将中轴线主动与日常学习和校园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作业、练习、考试、班会、课间等环节中,有机渗透中轴线文化;四是探索创新举办中学生“学生自命题”活动,让中学生尝试用中轴线素材出题目,并且实战应用,激发内生探究的动力。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建议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研组中设计专题学习和研究,系统梳理和呈现各遗产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空间几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深刻内涵,构建出一条连贯性和故事性的‘旅游路线’。”李槟子表示,教育部门应把中轴线与日常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相结合,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历史内涵和当代的教育资源价值,系统掌握首都教育系统“身边”的教育资源。
“学生自命题”是李槟子建议的一大亮点。在她看来,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身体活力最旺盛的阶段。因此,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开展让学生“利用中轴线素材进行学科命题”的活动。“命题可以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学生自己设计素材、设计问题和选项,同时设计答案,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和主动探索的动力。”
巧用公交站台
展示中轴景观
贾凯童
(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
建议:在中轴线上的公交站里展示该区域的人文、历史、景观,让中轴线上的公交站台成为北京的新名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爱护、发展中轴线,成为贾凯童的关注重点。于是,他通过实践法、调研法、统计法等方式调查人们对中轴线的了解情况,并提出在中轴线上的公交站里展示该区域内的人文、历史或其他标志性景观的建议。
“我们学校就位于中轴线缓冲区北端的国子监附近,学校大门与国子监集贤门面对面,学校的东侧是雍和宫,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和同学们都不太了解中轴线的历史文化。”贾凯童说。通过200多份问卷调查,贾凯童了解到北京常住居民比非常住居民更了解中轴线。
通过查询资料及实地考察,贾凯童了解到,北京有数十条经过中轴线遗产区的公交线路。例如,5路公交车贯通中轴线南北两端,串联起大部分中轴线上的著名建筑;13路连接北海、南锣鼓巷、国子监等景点。
“这些公交站台可以重新设计。”有了这个想法后,贾凯童又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进而为家门口的雍和宫站设计了新站台——站台顶部模仿雍和宫牌楼做成屋脊的形式,站台上设有两个可点击操作的显示屏,一个作为车站线路的展示,另一个作为该站点著名历史建筑的介绍。两个显示屏中间为广告栏,动态显示雍和宫四季的图片。
“我希望北京中轴线上的公交站台有自己的特色,让游客能感受到北京的热情、文明、历史。”贾凯童表示,人们在绿色游览中轴线的同时,可以通过公交站台更多地了解这条城市轴线上的历史建筑和人物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北京的魅力。
优化中轴路标
开设观光专线
齐燚
(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
建议:优化路标、开设观光专线对于弘扬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北京历史古都的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势必会掀起一股中轴线旅游热潮。”抱着这样的想法,齐燚通过亲身探访发现,要深入推广中轴线旅游,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置身其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缺少指示标识、缺少旅游观光专线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北京中轴线的宏大规模、规划格局与城市景观等独特魅力。
“人们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北京中轴线地标——15处文化遗址,而忽视了将这些文化遗址串联起来的‘连接线’,因此不能深刻理解北京中轴线独特的壮美秩序。”为此,齐燚设计了简洁清晰的北京中轴线标识,并将标识牌用螺丝、支架等配件固定在原有路标之上即可,简单易行。“优化后,人们不仅能够知道自己所处的街道和方向,更能清楚地获知自己已经身处北京中轴线。”齐燚说。
此外,齐燚还建议开设北京中轴线观光专线。在串联起15处地标文化遗址的“连接线”上,沿着观光专线,人们可以欣赏北京中轴线沿途的城市景观和地标建筑,并以置身其中的移动视角,轻松、便捷、愉悦地欣赏和认知北京中轴线的无穷魅力。
调研中,齐燚发现上海的双层观光巴士旅游业非常成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北京中轴线道路观光专线可以参考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比如,停靠站点根据中轴线15处文化遗址合理设定,观光途中可以提供免费随车讲解或语音讲解;观光车可以实行不同时限的全票制,全票有效时限内,人们可以在各停靠站点任意上下,无限次乘坐。”在这个过程中,齐燚还设计出了完整的北京中轴线旅游观光车线路和停靠站点示意图。
2024年年初,齐燚把自己的调研和想法写入《关于优化北京中轴线沿途街道路标并开设中轴线道路观光专线的建议》中,并获得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二等奖。
增加文化指示图
提供多样化服务
陈梓涵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建议:通过对公交站台进行中轴线文化建设的改造,不仅便于外地游客在北京的游览和学习,还可以让周边居民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陈梓涵有一双喜爱观察、注重细节的眼睛。通过观察,她发现游客从公交站台“北辰桥西”站下车,前往中轴线上的奥运会主场馆参观时经常会绕路,她设计了“有关首都公交站牌景点指引问题”的问卷调查。调研中,她发现很多游客不方便获取各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景点信息,也不方便获取各公共交通站点到这些景点的路线信息,经常出现迷路、绕远路等情况。
“公交站牌是每个公交站台的基础设施,可以将该基础设置和中轴线文化建设相结合,利用公交站台促进中轴线文化学习和游客路线指引。”陈梓涵说。于是,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没有电子显示牌的公交站台,可以将正面的北京市地图换成“中轴线文化指示图”。“中轴线文化指示图”可以包括周围有哪些中轴线遗产点位,每个遗产点位的简略信息,以及怎样到达这些遗产点位;在有电子显示牌的公交站台,可以将该电子显示牌复用,兼当“中轴线文化指示图”的作用。
“因为是电子显示牌,我们可以和网络进行连接。利用电子显示牌,我们还可以根据资讯进行实时更新。”陈梓涵说,比如工艺美术馆近期举行“遇见非遗(第九期):黄梅芬芳香自来——黄梅戏社教活动”,可以将该活动信息也显示在电子显示屏上,便于周边居民和游客获取文化信息,从而参与其中。电子显示牌还可以更智能化地选择指示路线,为游客出行提供多样化服务。
在陈梓涵看来,该方案不仅可用于公交站台,也可用于地铁出口处。如果效果较好,还可以延伸到北京每个公交、地铁站台,从而提供全北京的文化指示信息。“北京作为首都,可以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更好地宣传城市文化,做好文化的交流和输出。”陈梓涵说。
建中轴步道
展古都风采
徐嘉佑
(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
建议:建设环北京中轴线休闲徒步绿道,一来为市民休闲散步提供新去处,二来为外地游客打造经典观光线路。
“这是环北京中轴线休闲徒步绿道的具体路线,我用红线标明东侧路线,用蓝线标明西侧路线。”徐嘉佑对照设计图,详细介绍着这条步道的观光路线。“对现有人行通道统一规划,打通行人不能通行的路口,在地面增加中轴标识,从而形成一条风景优美的、具有中轴线文化特色的观光步道。”
为了这个设计方案,徐嘉佑反复研究了北京市地图,还与爸爸一起,环中轴线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经过细心观察,徐嘉佑发现:在珠市口东西大街与前门大街路口的位置,行人是不能通行的。“路口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天桥,但是距离路口都有200米左右,如果从天桥绕行很不方便,因此我建议这个位置新建一座环形的过街天桥,这样可以让前门大街从南到北畅通起来。”
在通过前门东大街与前门大街路口、前门西大街与前门大街路口时,徐嘉佑想到,这里属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核心地带,新建过街天桥影响市容,可以利用路口旁现有的地下过街通道来通行,只需要在地面做好路线指引。
在东长安街上的广场东侧路最北边与南池子大街最南边之间,在西长安街上的广场西侧路最北边与南长街最南边之间,各有两条地下过街通道。徐嘉佑建议,可以通过地下通道跨越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徐嘉佑还细心地发现,有些路段的马路边有台阶,走路时容易绊倒。于是,在设计方案中,他贴心地将“台阶”修整为了“斜坡”,更加便于行人通行。他还建议,对于绿道经过的建筑遗产或著名景点,设计相应标识;检查绿道树木分布的情况,及时补充。
贯通中轴线
建宜居之都
赵熙钰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建议: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全线贯通,优化行走路线,体现中轴线的利民亲民,增强北京作为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力。
从永定门到钟楼,赵熙钰记录了自己5段步行和2段骑单车花费的时间,总计173分钟,大约3个小时。“通过路线的优化,这个时间还可以缩短。”赵熙钰希望,能够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全线贯通,让更多的北京市民深度融入中轴线体会历史文化,同时使各方来客深度游览北京中轴线景致,增强北京作为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力。
赵熙钰建议,消除中轴线上的“关卡”,疏通“御道”。一是取消永定门公园南园北门和北院南门与北门三道门,疏通永定门的南北御道。二是修建天桥南大街到珠市口西大街直达前门大街的中轴御道。“如果能再现一轴贯通南北的历史景观,脚下是沧桑厚重的石板,前后是古色古香的城楼,路两侧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将是多么令人激动啊!”赵熙钰兴奋地说。
赵熙钰在沿线考察中还发现,在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路段与什刹海前海东沿路之间的前海南沿,行人与自行车不断汇入地安门外大街,容易出现拥堵并存在安全隐患。赵熙钰建议,在相应位置增设红绿灯,确保通行秩序。
“北京是热门的跑步城市,经常举办马拉松赛事。”赵熙钰建议,在中轴线两旁铺设林荫健步道,有利于百姓出行健身、游客步行参观,将中轴线文化与市民的健康生活紧密结合。“跑步爱好者在林荫健步道上感受中轴线的历史魅力,犹如在奔跑中经历一场从古至今的穿越。”赵熙钰说,马拉松中轴赛道将成为北京一张新的世界名片。
赵熙钰还为这条贯通的中轴线设计了“印章”形式的形象标识,还提出统一采用大理石铺设道路,将宫灯、琉璃灯等作为中轴线路灯。
完善商业运营
打造文化名片
王稚画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建议:对中轴线周边商业开展环境整治、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非遗传承、互联网科技等元素,打造中轴线文化金名片。
“琉璃厂东街的商铺比较冷清,很多铺面无人经营。”王稚画实地走访了中轴线上的不少商业区。“前门以南胡同内部狭窄,部分设施残破不堪。还有不少胡同由于没有便捷的垃圾分类和管理措施,环境堪忧。”王稚画说,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中轴线形象,也影响着周边居民对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对此,王稚画从商业运营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商业运营方面,王稚画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开设非遗技术体验馆、非遗工作坊等,将非遗引入南中轴线胡同,打造非遗汇聚的胡同群落;二是将小而散的商业店面搬迁到较大的商业街周围,形成汇聚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三是将后海与南锣鼓巷形成的商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经营模式引入南中轴线,打造前门以南非遗传承主题公园,联系天桥文化,形成南锣鼓巷与后海联动发展的模式;四是在中轴线沿途设置公交专线等一体化旅游设施,打造南北两条精品旅游路线。
在文化传承方面,王稚画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利用胡同为非遗传承提供平台;二是分学段研发中小学生中轴线研学项目;三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云参观”“云游览”“云讲解”;四是开发中轴线独特标识;五是设置“胡同橱窗”,宣传胡同文化。
“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发展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好参观体验,搭建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王稚画说。
登鼓楼观景
焕时代新颜
刘书彤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建议:鼓楼南部两侧建筑立面及屋顶突兀,浅灰色屋顶不符合青砖黛瓦的传统风貌,建筑间缺少树木,建议改善提升观景效果。
“登上鼓楼,我们可以向南远眺景山,向西远望白塔及西山、向东遥望CBD建筑群、向下俯瞰历史街巷及中轴线道路。”刘书彤多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实地考察中轴线上的景观。来到鼓楼,俯瞰中轴线风貌,她发现了一些问题:鼓楼南部两侧建筑立面及屋顶突兀,多处金属设备管道外露,浅灰色屋顶不符合青砖黛瓦的传统风貌,建筑间缺少大树,影响了登鼓楼观景视线的效果。“希望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中轴线风貌。”刘书彤说。
为什么会看着不舒服?在现状基础上,用什么方法可以通过小调整得到大改善?如何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带着这些问题,刘书彤开启了她的探究之路。第一步,她查询了中轴线有关规划以及文献资料,并展开了实地考察;第二步,她认真研读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应找出现场问题;第三步,结合实地调查细化具体问题,标记具体点位;第四步,对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归纳形成平面布局,点对点提出解决方案。
刘书彤为鼓楼南侧“焕新”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在立面空间增加绿色,对于建筑立面突兀但品质较好的,挖掘空间点种植大树进行掩映,在突兀立面的底部种植爬山虎,形成垂直绿化墙体;二是在屋顶空间增加绿色或木色,平台地面采用自然的深栗木色,增加轻质土花箱种植;三是对立面较差的建筑进行风貌整治,拆除杂乱设施,更换不符合风貌的门窗,更新破旧的立面;四是对暴露的设备管道进行包装改造,与建筑立面一体化设计;五是整改屋顶瓦面,喷涂为“青砖黛瓦”的深灰色。
修护万宁桥
传承古遗产
王奕钧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银燕分校)
建议:万宁桥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中最古老的建筑,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古都风貌。
在北京中轴线上,确立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等15处遗产点。万宁桥是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朝,但相对知名度较低,保护措施最为薄弱。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走访,王奕钧发现,万宁桥至今仍承载着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超限重问题突出;桥栏、望柱和东北角镇水兽等风化破坏严重且有开裂情况;桥下有漂浮垃圾和市政管道通过;相关的文物保护标识不完善、不准确。
万宁桥南路东侧有限重10吨的标识牌,实际承重是多少呢?带着这个问题,王奕钧对白天经过万宁桥的5条公交线路运营车辆进行了拍照,并根据其车身标明的车辆型号进行了查询,对车辆质量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5条公交线路运营车辆的整车质量远超限重标准。对此,王奕钧建议,采取机动车禁行措施,将万宁桥所在的地安门外大街改造为步行街,打造北中轴线上“一轴”(地安门外大街)、“两翼”(南锣鼓巷街区和什刹海街区)、“三节点”(鼓楼、万宁桥和地安门)的文化商业街区。
王奕钧还建议,加强对万宁桥的外观修护,对风化破坏严重的桥栏、望柱及镇水兽等进行修复。“可以为镇水兽加装透明保护罩,并增加文物介绍标牌。”看到万宁桥下东侧莲花池附近漂浮的垃圾,王奕钧建议疏通管道,开展环境整治。王奕钧还提出,在万宁桥上增设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
保护名人故居
弘扬中华精神
康伊宸 张靖宜 张森豪
(北京市第一中学)
建议:北京中轴线上坐落着不少名人故居,建议加强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宣传与利用,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在北京中轴线上,坐落着不少名人故居。康伊宸、张靖宜、张森豪对中轴线上的名人故居开展了一次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有些故居建筑年久失修,面临自然损坏。“很多外地游客参观计划中没有故居,路过了也只是拍张照。”他们认为,北京对于名人故居的宣传推介力度不足。
为了得出更加科学客观的结论,三人采访了学生、家长、老师和游客等不同群体,询问他们对故居的看法。三人通过线上发布调查问卷,收到810份有效答卷,参与人群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真正了解名人故居的人并不多,但大家都认为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宣传是必要的。”康伊宸说。
在调研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三人展开了充分讨论,最终提出了他们针对名人故居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三好”建议。
一是“保护好”,将尚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名人故居纳入保护范围。加大对名人故居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做好修缮与规划,合理设计故居开放日,统筹志愿者,将故居设为星级景区,在国内外广泛宣传。
二是“利用好”,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宣传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共同开展故居保护活动。设计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或装饰品。
三是“传承好”,推动故居文旅基地建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将名人故居的开发和利用引入文旅基地建设,将故居文物保护利用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设立学生社团,开展故居保护主题的创意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转化。
传诵诗词歌谣
展中轴线风采
火宥然
(北京市第二中学)
建议:通过开展“魅力中轴线”诗词歌谣创作和传诵活动,让更多人更好地感受755岁的中轴线不老魅力。
火宥然的学校在胡同里,她的家就在中轴线旁,全家人一直热爱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她的弟弟曾参加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活动,为了制作参赛视频,全家人一起出谋划策,还创作了一首近400字的童谣《一步一景中轴线》,从南到北串联介绍了中轴线上的15处遗产点。这让火宥然产生了以歌谣方式推广中轴线文化的想法。经查询相关资料,她发现音乐、歌诀等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可以促进记忆、加深理解,老少咸宜,若能通过歌谣方式推广中轴线文化遗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火宥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魅力中轴线”诗词歌谣创作和传诵活动。参赛作品应为中文或其他语言文字(推荐使用联合国工作语言)创作的诗词或童谣歌诀等形式的韵律文字作品,不接受包括散文在内的其他文体。鼓励参赛者以个人或创作组身份,围绕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及其辐射的建筑、街区以及人物事件等展开诗词或童谣歌诀创作。
诗词歌谣创作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除了中文,也欢迎国际友人用联合国工作语言或自己的母语进行创作,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中小学及社区推广传诵。火宥然表示,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向全世界介绍和展现北京中轴线的风采和魅力,提升中轴线的公众知晓度,让这些文化遗产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而掀起民众自发自觉地寻觅探访传扬称颂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小高潮。
建申遗纪念馆
传承非遗文化
周智缘 宋诗伦 卞孟鑫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小红门分校)
建议: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知道了解这一艰难过程的人们知之甚少,从大众对此事件了解程度出发,提出建申遗纪念馆。
北京中轴线经过了漫长的努力,终于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第59项世界遗产。但是,在庆祝的同时,周智缘和小伙伴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调查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中轴线申遗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在填写此题的37人中,94.59%的人都去过中轴线上的景点,而其中,75%的人知道中轴线正在申遗,但只有33.33%的人知道北京中轴线申遗了多少年。他们又对一些居住在中轴线终点鼓楼附近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老人也仅有50%关注过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消息。
让中轴线被大家所熟知的方法便是宣传它,周智缘向被调查的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建设一个中轴线申遗纪念馆,来帮助您了解中轴线申遗成功的事情,您愿意去参观吗?所有人给出的答案都是“愿意”。所以,他想到建设一个中轴线申遗纪念馆。
周智缘、宋诗伦、卞孟鑫一起建议把这座纪念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中轴线的历史,这一部分可以把四周的场景做得复古一些,比如在墙壁上嵌入一块屏幕,播放一些老北京日常生活的画面。这样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轴线历史的久远。第二部分可以布置一些关于这12年申遗历程的照片,以此来介绍12年申遗路程的艰辛,比如可以将世界遗产大会上用过的木槌和落槌板摆放在此。第三部分内融入一种AI大模型,孩子们可以向它问出问题,AI作出回答。他们希望通过建设北京中轴线申遗博物馆,将北京中轴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分享给全中国、全世界和全人类。
设计地下通道
优化出行环境
张宸心 刘思扬 卢奕彤
(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
建议: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脉络中,遗产构成要素如同璀璨的明珠,但周边的人行地下通道却存在设计缺陷,亟须改造。
自2023年底至2024年8月,张宸心和同学们结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研究小组,开展对北京中轴线历史、建筑、人文等方面的学习,他们从文字中看到了华夏历史的源远流长,从一次次的实地考察中感慨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的辉煌,了解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经过历时一年的走访发现,他们发现在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永定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正阳门、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外金水桥、景山周边有行人地下通道空间,其中天坛、正阳门、外金水桥行人地下通道与地铁站口相连接。然而,周边的人行地下通道却存在设计缺陷,亟须改造。
他们从中选取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行人地下通道空间作为此次的重点研究对象。一个是凸字形北京外城的南城门,也是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永定门周边的行人地下通道,另一个为凸字形北京内城的南城门——正阳门箭楼东、西行人地下通道。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这些通道在建筑特征、历史价值和人文传承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地下通道设计,张宸心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建议:首先,需强化通道的文化氛围,融入中轴线的代表性元素,使行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美感;其次,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通道的舒适度与便利性,让每一位行人都能在此享受愉悦的步行体验。张宸心表示,通过改造,不仅能更好地宣传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更能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美观、舒适的地下通道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邓丽 张娜 王小艾
制图:郁美静 刘志军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