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金玺老师,油画草原中的忧虑与向往
作者/孙树恒
一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油画展览在内蒙古饭店悄然拉开序幕,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特聘教授,内蒙古中国画院副院长,同时也是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的画家李金玺老师。他的画笔下,草原风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灵魂,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那片广袤草原的故事。
步入内蒙古饭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草原景象。蓝天如洗,白云悠扬,绿意盎然的草原上,牛羊成群,河流流淌。李金玺老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既展现了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又不失细腻与温婉。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站在这些画作前,我仿佛能听到草原的呼吸,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李金玺老师的画作,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用画笔捕捉了草原的瞬息万变,用色彩诠释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此次展览,无疑为内蒙古的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而李金玺老师,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再次证明了自己在油画领域的非凡才华。
二
李金玺老师。1953年的初春,他诞生于准格尔旗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后迁居五原县,这片草原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李金玺老师在青春正好的1972年,踏入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大门,专攻美术。三年的寒窗苦读,不仅磨砺了他的技艺,更坚定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学子。
岁月流转,李金玺老师在教育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同时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的身份多重,既是美术系的团总支书记,也是教务处的师资科长,更是校工会副主席和总务处的党总支书记。但无论职务如何变迁,他对艺术的初心始终未改。
他的作品,无论是美术、书法还是剪纸,都充满了草原的韵味和生活的气息。多次参展,多次获奖,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更被国际友人珍藏。水彩画《黄苹果》和《新疆小村庄》更是为他赢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铜奖,书法作品也在全区书法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李金玺老师的艺术之旅,是草原之子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艺术无尽追求的生动写照。他的名字,已悄然镌刻在内蒙古乃至中国的艺术史册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
我知道,李金玺老师是有草原情怀的人,他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着大草原。
李金玺老师就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豁达的性格,始终装着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那是他灵魂的归宿,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笔下的油画草原,是李金玺老师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他与草原的对话,细腻而热烈,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草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李金玺老师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更热爱这片养育了他的草原。他的画作中,不仅流淌着对草原的赞美,更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那是一种对大自然无尽敬畏,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无限向往。
在他的笔下,草原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代表着勇往直前,代表着人类最本质纯粹的爱与勇气。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草原的故事,传递着草原的精神。
李金玺老师的油画草原,不仅是对草原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歌。它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壮美,更让我们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这片画布上,我们看到了李金玺老师对草原的深情厚谊,也看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四
在李金玺老师的油画中,草原是他情感的寄托,也是他艺术的源泉。那绿意盎然的草原,如同生命的绿洲,流淌着他的喜悦与希望。
画面中,青草如茵,牛羊成群,河流蜿蜒,敖包屹立,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草原画卷。这是他对草原生活的憧憬,也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
然而,李老师的画笔并不只停留在草原的美丽上。他也描绘了草原的另一面——沙漠化的严峻现实。在他的画中,沙漠像一只巨兽,悄然吞噬着草原的绿意,流露出他深深的忧虑。他担忧的不仅是草原的生态环境,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我想象中的李金玺老师,坐在草原上,与友人喝酒聊天,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他的心中却藏着一份不甘,他不愿看到自己生存的草原湮没在沙漠之中。这份担心和忧虑,化作了他画笔下的力量,呼唤人们关注草原,珍惜这片养育我们的草原。
李金玺老师用书画艺术的语言,诉说着对草原的热爱与呼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对草原的重新认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他坚信,只有对自我生活的草原重新发现,才能让我们的后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荣昌盛,而不是去别处受人歧视。
“没有草原,没有牛羊的大地,就没有发展和未来……”这是李金玺老师油画里的深切呼唤,也是他对草原未来的殷切期望。他用自己的艺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草原未来,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绿色,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五
我一直凝视李金玺老师的油画草原,发现每一幅都非常美丽。是李金玺老师对草原非常友善,给了我很好的初印象。看到草原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仿佛我在与倾听、与李金玺老师交流。我经常往返于内蒙古草原之间,是的,我们正是身处在人们生态保护的潮流和趋势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生态保护保护草原。我认为草原会塑造更开放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它蕴含着普世价值,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人,使他们产生共鸣,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草原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思考和记录自己对李金玺老师油画里的草原的想法和故事。仿佛在读一本书,画出一个喜欢的结局。收到了较大的反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
六
李金玺老师对生存的草原来说也在思考,对草原是一种拯救和生命的拓展。投射到了油画作品中的角色身上,要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油画草原代表着李金玺老师对人类的期望吧?
李金玺老师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草原,有着以对古老草原的信仰为核心的“草原灵魂”,我们才能既给予草原,又从草原那里获得。在不同文化和民族中都是共通的。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都是一样的。
在李金玺老师的油画草原,在真假草原的界限模糊,书画语言充满了梦境般的呓语,甚至它们所共同追寻的超越社会约束的辽阔也有共通之处。
沙漠化的草原,集体的创伤,一个国家的伤痛,我们并没有忘记草原,我们一同哀悼着、缅怀着那些死去的小草、饿死的牛羊,无处藏身的昆虫…
回过头来,我想感谢李金玺老师把我们共同的忧虑的进行比对,这对人们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同时这样的生态情景也可以体现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世界化、全球化的时代。
我也希望我能够把李金玺老师展览当中最美的部分油画草原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所有的读者。感谢你们的关注!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