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文博时空/文王子玥/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000 多年前的《战国策》在讲述邹忌劝导齐王及世人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同时,也在细节处让我们得悉原来人们使用镜子照面的历史竟如此之久。

实际上镜子已有 4000 多岁的历史,远早于《战国策》提及的时间。远古时期,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可以说盛水的盆(鉴)便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新石器晚期的人们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成铜镜,代替水鉴成为主要用于整理衣冠容貌的工具,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除了照面外,铜镜还具有祭祀礼器、辟邪法器、爱情信物等社会功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小一面铜镜究竟蕴含着多少信息,讲述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清 金廷标 《仕女簪花图》(局部)

史前时期的祭祀礼器

史前时期人们是如何照面的呢?甲骨文中有一个侧身站立,低着头向下俯视着盛有水的器皿的人物形象。考古学家将该会意字释读为“监”,这与孔子所说的“人莫监于流水,而监于止水。”(《庄子·内篇·德充符》)不谋而合。


甲骨文“监”

“监”最初是指盛有水的陶器,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物,因是金属质地,加了一个“金”字旁,称作“鉴”,故“监”通“鉴”,“鉴”字在北宋官修的韵书《广韵》中被解释为:“鉴,照也。”多指镜子。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制作镜子的人是“人文初祖”的黄帝,《黄帝内传》中记载:“帝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5000 年前黄帝时期的镜子目前考古尚未挖掘出,未能窥见当时镜子的样貌,而1975 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的一面重轮星芒纹铜镜,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出土有幸让后人一睹同处于史前时期精湛的工艺技术及其背后承载的内涵。


新石器时代 重轮星芒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与重轮星芒纹铜镜处于同一时期的齐家文化共出土三面铜镜,另外两面是七角星纹镜和桥形钮素面圆镜。自齐家文化起,铜镜的生产数量逐渐提升。截止至商周时代,这一时期的铜镜的形状为圆形,体型较小,镜背纹饰通常是由直线与斜线等组成的简单几何纹装饰,或者日纹、星纹、芒纹等象征着太阳与光明的图案,并与祖先、帝王崇拜相结合。大部分铜镜在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的身体上,例如桥形钮圆镜在考古挖掘时位于墓主人胸口下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铜镜主要作为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宗教用具,是原始社会巫师作法与沟通天地的礼器。


商王武丁时期 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流行于宫廷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流行阶段,失蜡法、花纹模印法等先进工艺的出现,分铸法以及错金银工艺的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工匠能够铸造出一些结构复杂的青铜器。见诸于铜镜上不仅规制样式更多元、纹饰也变得极为丰富。


战国 错金银镶嵌绿松石铜镜

形制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承袭前代的基础,以圆形为主,并有少量方形铜镜出现。铜镜表面的色泽多呈现黑色,与较早期如同铜板一样素净的铜镜相比,此时的铜镜已经出现镜钮、镜缘、钮座、纹饰等元素, 铜镜的制作已经开始规范化。并且更注重镜钮的设计,诞生出弦纹钮、弓形钮、环形钮等样式,镜背纹饰也变得极为丰富,诸如山字纹、虎纹、龙凤纹、花叶纹、连弧纹、菱形几何纹、卷云纹等。同时更注重艺术效果,图案内容由简到繁,如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增长到八叶。部分铜镜的镜缘也出现了一些纹饰,如细绳缠绕纹、连弧纹等,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且独立的艺术风格。


春秋 斜线三角纹镜 辽宁博物馆藏

中国最早的人物镜同样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大墓,径 17.5 厘米,镜背饰有持剑向野兽挥舞的武士,武士身着的盔甲和所骑战马的纹饰皆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另有呈三角形构图的连体龙纹,为错金银工艺,每组有两条龙遥遥相望,是探索我国早期龙形象变迁的有力凭证。


战国 错金银狩猎纹镜 日本永青文库藏


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局部),武士搏虎细节

山纹是战国期流行的纹饰,即指自然中的高山,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有学者认为这代表着连接支撑天地的支柱。早期古籍有不少关于天柱的故事,如《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铜镜上的山纹便蕴含着战国时期人们对“四正四隅八柱”的自然观念。


战国 三山镜


战国 四山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战国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 六山纹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汉时期功能增加

“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东汉 刘歆 《西京杂记》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城,众人在巡视秦国库房时,发现了一面奇异的大方镜,人站在镜子前面显示出竟然是倒立的影像,如果按在心口照镜,还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秦始皇常用这面镜子威慑群臣,凡照出有心术不正的人必斩之。这也是成语“秦镜高悬”的由来,多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由于秦朝统治时间比较短暂,出土的铜镜数量少,总体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同,未有明显的改变,但从史料来看,铜镜的功能不单有人们生活中整理衣冠的照面,还有明辨忠奸、驱邪避凶的作用。

汉代是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铜镜结构进一步完善,在钮座外设有不同形式的装饰带,将镜背划分为不同区域,配有纹饰和铭文。靠近钮的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纹饰复杂繁多的种类以及铭文的出现蕴藏了更多的历史信息。


铜镜各部位称谓

按照纹饰来分类,汉代铜镜显著的特征是铭文镜和神话类铜镜的出现与山地镜的没落。铭文镜通常以铭文的主题命名,常见的有日光镜、长宜子孙镜、昭明镜、位至三公镜等。



汉 铜镜 海昏侯博物馆藏

“长宜子孙”指一个家族的家长要建立基业,才能长久地宜于后代子孙能上美好、稳当的生活,被视为儒家思想中孝道思想的反映。



汉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湖南博物院藏

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该铭文表达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以及人们对于高官厚禄的期望。



汉 “位至三公”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除了小家的幸福安康,还有关于国家兴盛,民族情怀的铜镜铭文。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伍家岭211号墓的“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在镜缘铸有介于篆、隶之间的五十二字铭文带,其中刻有“中国大宁,子孙益昌”。


汉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面“人民昌·中国强”汉镜用介于篆隶之间的字体,写下“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带有“人民昌、中国强”吉语铭文的铜镜


汉 “人民昌·中国强”汉镜 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以纹饰为主题的铜镜样式更加丰富,例如蟠螭纹镜、章草纹镜、星云纹镜、鸟兽纹规矩镜、四乳禽兽纹镜等,其中四神图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样式,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西汉 长贵富草叶镜


西汉 星云纹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汉镜 四神博局镜


东汉 尚方四神博局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铜镜图案中还出现了不少仙人形象,如西王母、东王父、玉童、赤松子等。东汉晚期浮雕式图案开始流行,并出现了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纹样。


汉代神话、道教铜镜图解


东汉 神仙车马画像镜 辽宁博物馆藏


东汉 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东汉 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汉代成熟的冶金技术成功铸造出目前最大的古代铜镜,矩形五钮龙纹铜镜高115.1厘米、宽57.5厘米、厚1.2厘米,重达56.5千克,被誉为“中华第一镜”。镜背纹饰为凸起0.1厘米的浅浮雕夔龙纹图案,为贴合矩形铜镜的长度,工匠将龙适当拉长,呈现出龙身蜷曲,张嘴吐舌的姿态。同时背部还有五个环形弦纹钮,起到与铜镜的底座和柱子固定的作用。


西汉 矩形五钮龙纹铜镜 淄博市博物馆藏


矩形五钮龙纹铜镜 线描图

此时铜镜也不再是贵族使用的器物,开始在民间广泛使用, 制造铜镜的工匠们在铜镜背后刻上自己的姓氏, 如王氏、杜氏、吕氏、侯氏、邹氏、田氏等。“汉造作尚方明竟,幽炼三商。”(汉 佚名 《汉元光镜铭 其一》)宫廷官方的铜镜则刻有“尚方”二字,是当时铜镜中的精品。‘


新莽 杜氏博局镜 辽宁博物馆藏

经考古发现,多数汉代铜镜出土于墓葬当中,属于陪葬器皿,一方面有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放置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在墓中以供在另一个世界使用。另一方面古人认为铜镜可以辟邪挡灾,生死之界起到特殊的护佑作用。

铜镜的主要材料为青铜,在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会氧化,变得黯淡无光,无法用来照面整理衣着,古人生动地将之称为“昏镜”。于是自汉代起出现新的行业即磨镜的工匠,他们负责重新磨拭镜面让铜镜继续光可鉴人。


清 《磨镜图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破镜重圆,爱情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民不聊生,加上铜的产量少,铜镜处于衰弱期。铜镜出土数量少,形制上没有超过汉代有所发展。“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南梁·范云《望织女诗》)虽然制作工艺未有发展,却由铜镜产生一段佳话,从此被赋予爱情的象征。


三国 蜀汉半圆方枚铜镜 四川博物院藏

唐代孟棨所著的《本事诗·情感》记载了有关“破镜重圆”的故事。南朝陈国才子徐德言与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结为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后来陈国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徐德言担心国破后妻子会因美貌才情落入帝王宫中或富贵人家。便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一半给妻子,并约定在离散后的第五个元宵节,趁人们在长安街头热闹地活动时,假装出售破镜子,以寻访对方。


双鸾纹饰

双鸾是中国古代吉祥图案,盛行于唐代。在铜镜上常见双弯相对飞翔,口衔绶带,还配以花卉、祥云、鸟雀、神兽等。“绶”象征“长寿”,绶带挽结,象征永结同心,成为男女之间的“信物”,还延伸出吉祥安定、爱情美满等寓意。

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果然被俘,被送往隋都长安,成为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尽管杨素对她倍加宠爱,但乐昌公主却一心想念着徐德言。某年正月十五历经磨难的徐德言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叫卖半面铜镜,上前一看,与自己的半面铜镜正吻合。徐德言了解原委后,不禁声泪俱下,作《破镜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妻子见诗思人,放声恸哭,杨素得知原委,颇为感动决定成全这对患难夫妻,二人终于破镜重圆。



北宋 苏汉臣 (传) 《靓妆仕女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隋唐时期:精湛臻丽,照镜自省

隋唐时期是古代极为鼎盛的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生产力处于高峰时期,铜镜在形制、纹饰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首先在样式上突破以往的圆形镜和方形镜,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样式。镜钮的设计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圆形之外,隋唐铜镜常采用寓意长寿吉祥的龟钮或者神兽钮。色泽上因锡元素增多,使得铜镜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实用且美观。


唐 双凤纹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四鸟花枝菱花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宝相花纹葵花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鸟兽葡萄纹内弧八角形银背铜镜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纹饰方面,不仅承袭了前代的设计思想,同时还融入中亚以及西亚的文化元素,出现了以神兽、花草、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的铜镜。


唐 双鸾狻猊纹葵式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八花枝纹葵花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金背花鸟纹铜镜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唐 漆面嵌螺钿双凤纹青铜镜 大英博物馆藏


唐 嵌螺钿花鸟纹青铜镜 大英博物馆藏


唐 银背鎏金飞禽走兽纹花口镜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花卉纹中最流行当属葡萄纹饰铜镜,通过将葡萄纹与瑞兽纹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纹饰镜——瑞兽葡萄纹铜镜。一改过去古板、拘谨的风格,形成独有的自由活泼、美观大方的艺术风格。


唐 瑞兽葡萄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瑞兽孔雀葡萄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仓海兽葡萄背方镜(图源:韩昇《正仓院》)

人物故事镜是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等题材作为装饰纹饰。这类铜镜最早在唐代开始流行,主要讲述的故事有王子乔吹笙引凤镜、真子飞霜镜、三乐镜、狩猎纹镜、击鞠纹镜和飞仙镜等。

“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唐·鲍溶《怀仙二首》)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记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他能够用笙吹出凤凰的鸣叫声。在周灵王去世后,王子乔的弟弟周景王继位,而王子乔随道士浮丘公一同登上嵩山,学道三十年后成为仙人。从两汉时期开始,王子乔吹笙引凤的故事在民间流行,并形成了固定的流行图案,出现在基座、瓷器和铜镜等不同器物上,表示人们永生和升仙的愿望。


唐 王子乔吹笙引凤葵式铜镜 国家博物馆藏

“真子飞霜镜”再现了俞伯牙弹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故该镜也被称为“伯牙奏琴镜”,只见镜钮上方饰有祥云托月的纹样,下方则是池水和山石,池水中生长出一片莲叶,便是钮区。镜背左侧是位头戴峨冠博带的文人抚琴,身前摆放着香案,身后是一片茂盛的竹林。该镜传递了寻找知音和伴侣的信息,因此它用于婚妆嫁娶中。


唐 真子飞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的三面镜子——铜镜、古镜与人镜促使他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照镜自省的观念自古有之,唐太宗是将其发扬光大的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已。”



宋 佚名 《唐太宗半身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也有类似的观点,《北堂书钞》引汉李尤《镜铭》:“铸铜为鉴,整饰容颜,修尔法服,正尔衣冠。”东汉末荀悦撰写的《申鉴·杂言上》更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三鉴说”:“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民下也。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


唐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唐太宗外赋予铜镜最多隐喻含义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也是历史上咏诵铜镜最多的文人。在其存世的 2800 多首诗作中,明确以镜为题的有 13 首,另有 70 余首藏匿于众多诗行之中。白居易咏诵铜镜的内容可分为五类,象征讽喻的“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鍊铜”;惜别赠友的《以镜赠别》“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用镜子形容湖水平静的景色描写“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状物的《感镜》“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描写镜背面的双盘龙纹饰;最后是对镜诗,记录自己年龄体貌与心路历程上的变化,如“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白居易充沛的情感为铜镜注入丰富、细腻的感情色彩。


唐 八曲葵花形螺钿铜镜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宋代以后:形制精美,繁花落尽

由于兵器以及铜制货币的大量铸造,使得铜原料缺乏,造成宋代铜镜厚度变薄,从隋唐时期的 0.5~1.6 厘米,缩减为 0.2~0.6 厘米。色泽上宋元时期的铜镜的表面色泽多为黄铜色。明代的铜镜表面色泽多为黄白色;清代的铜镜表面色泽则多为黄色。


宋 庭院人物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 转轮菊形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 柳毅传书故事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 千手佛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双凤莲花钮铜镜 山东博物馆藏


清 “五子登科”人物多宝纹铜镜 故宫博物院藏

形制上在宋代出现了鸡心形镜、钟形镜等。此后带支架形镜、手柄形镜也相继出现。


宋 双剑桃形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 鱼龙纹带柄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饰人物纹座屏式铜镜 南京博物院藏


明 犀牛望月铜镜架 湖南省博物馆藏

纹饰上,宋代流行缠枝花草纹、神仙故事纹、日常生活纹等,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花卉叶脉、兽鸟羽毛、人物衣衫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宋 蹴鞠纹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 阁楼人物故事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 王质观弈故事纹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宋 许由巢父故事纹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宋 达摩渡海纹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辽代铜镜存世量较少,一般以素镜、花枝纹、花鸟纹、契丹文铜镜为主。元代流行浅浮雕与镂雕相结合的手法,盛行葵花、观音法相、莲花纹与梵文等题材,以及将元杂剧的故事生动展现在铜镜当中。明清时随着玻璃镜传入,铜镜开始走向衰弱,已无汉唐铜镜的风采。铜镜以吉祥纹饰为主,大多为多子多福、登科中举等吉祥寓意。



明 “五子登科福寿双全”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寿山福海”铭文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炎黄子孙重要的精神标识,铜镜上的龙纹变化也侧面展示着龙形象的变迁,以及所承载的内涵。不同时期的龙形象特征各不相同,战国至汉朝时期龙线条简约,神秘莫测;唐代的龙神圣灵动。到了宋代龙的形象及画法已经成体系,宋代罗愿在《尔雅翼》提到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无独有偶,呈现在铜镜上的龙纹威严至尊、气势磅礴,更接近现在人们对龙形象的理解。


宋 双龙纹菱花镜 辽宁省博物院藏


辽 蟠龙纹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 飞龙纹菱花镜 辽宁省博物院藏



明 云龙纹菱式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一面铜镜,窥见古人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富足,以“装饰繁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的铜镜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者。

参考文献

[1] 张明月,冯瑾.中国古代铜镜的形制变迁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4(01):32-38.

[2] 王煜.象天法地:先秦至汉晋铜镜图像寓意概说[J].南方文物,2017,(01):188-202.

[3] 包乌兰.中国古代铜镜鉴析[J].收藏,2023,(09):28-30.

[4] 高梅进.中国古代奁具的使用及发展——以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奁具为例[J].管子学刊,2012,(04):85-87.

相关阅读:古铜镜:一磨一拭,映照千年风华|文物修复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图片 | 王子玥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