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
孩子要求做家务给报酬,但我认为家务是孩子该承担的一项责任,我该如何调整这种认知差异?
咨询师答:
当孩子提出做家务给报酬时,最好可以结合日常相处中的情景,尝试先去理解孩子提出需求的内在动机。
随着孩子独立自我意识的成长,在某个阶段Ta就会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来满足自己认为更有价值对比性的需求,期待能够得到更多一些的认可与肯定。
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成长,某个阶段Ta也会需要通过更多报酬性的需求来彰显自己的独立与分离意愿,渴望从之前更紧密的亲子关系中拉开一些距离,以表明自己心理上可以独立于父母,独立于这个家。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孩子会有效仿他人类似情形的出现,似乎是孩子自身尚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中,Ta可能仅只是想多有些自己的零用钱,或者Ta就是不想多承担家务活。不管怎样,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里,都有其自己的出发点。
不论是怎样的出发点,当孩子愿意表达出来的时候,都值得父母进行认真对待。
对于这些出发点的解读,则会取决于父母自己对此的理解。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理解,所给出的回应也自然不同。
当父母解读到的是孩子提出要求背后源自其自我独立意识的成长,很可能会做出认可或支持的回应;当父母解读到是孩子不愿多承担责任,则很可能会对孩子进行规训;也或者当父母解读到是孩子不愿共担家务,与自己分清经纬,而自己并不能接受时,很可能就会对孩子展开更多的说教,以期望孩子重新回归家庭共生状态中。
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心理动机的解读回应,对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会成为构建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往往意味着在父母的心中,所看到的孩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而Ta日后就会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差异必然会存在。
每当出现认知差异时,父母都可以重新思考孩子成长发育到怎样的阶段,孩子提出需求背后的心理需求,以及日常亲子互动关系中相处的状态与习惯,先去建构自己对孩子需求的理解。
可以与孩子进行一些交流,以验证与确认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是否恰当与适合。
现实中,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帮到孩子建立对父母意愿的理解与认同。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如果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里感受到的是自己在被质疑或者在被挑战,唤起了父母内在很多的委屈与抱怨的情绪,感觉自己的苦心不能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此时的父母内心所激活的这部分情绪往往与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相关联,需要获得更好的关照,但这部分的照顾不是在亲子关系中进行,而是需要寻找其他更有效的途径,比如心理咨询。
作为父母,对自身的情绪情感保持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是重要的。
在拥有了较好的自我觉察、反思,以及良好的自我关照的基础上,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自然也就能够给予孩子更适合的正向回应。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