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也比较慵懒,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平。

情绪也不是太平静,时不时都有些愤慨之心。深呼一口气,觉察一下自己情绪的波动,觉察自己可能是因为太累而造成。

这一段,我两个娃的生活和学习不是很顺畅,磕磕绊绊,总有一些幺蛾子。

而我像一个“消防员”一样,救了这个,那个又开始有了幺蛾子,于是不知疲倦的周旋于两个娃之间。

再加上最近也懒得外出,就容易状态摆烂,心力不足。

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临近春节要不要继续工作?关于老大的学习,要不要提点一下?关于老大的习惯,要不要干预一下?

脑袋比较混乱,琐事也比较多,烦得光想刷视频,能逃一会是一会吧。



允许自己摆烂一下,允许自己心累时“就地装死”,先不去想孩子在挫折时容易滋生出来的玻璃心以及不想学习,怕苦怕累怕努力也做不到的忐忑。

此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和疏导孩子,但是我明确知道这会状态不佳的我,不适合去干预孩子太多。

因为我自己心力不稳,状态不在线,强撑着去疏导孩子,我会绷得很紧,也会把自己的不安与焦虑投射给孩子。

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我先偷懒,什么也不管,先从自己的烦闷和无状态中苏醒过来。

我对自己教育孩子有一个要求,那就是:

宁可不管错,也不强撑着去要求自己一定管对。

我也不是超人妈妈,我也有搞不定孩子问题的时候。

不过越是我搞不定孩子的时候,我越是不会去说教和讲道理,这些对孩子统通没用。

与其气急败坏讲一箩筐的道理,还不如闭嘴,各自都歇歇,说不定更快有转机。

其实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玻璃心呢?大概率是因为烦躁时,无法接受一些结果。

就像我在孩子出问题时,我也很烦躁,也会怨天尤人,也会觉得怎么会遇见这么多烂人烂事?

这其实也是玻璃心,因为怕麻烦,因为很棘手不容易搞定,就会自然而然不喜欢,不愿意面对。

一个人一旦不愿意面对某件事,或者做一些有难度的事又没有什么成就感,在挫败和无奈以及迷茫中,就容易摆烂和逃避。



拿我自己来说,心烦的时候,我根本不想有难度的事情,一看书就脑门疼,写文章也会进不到专注模式。

有种很不想做,又觉得不做又太行,就会有些许的内耗感。

这时候,要是谁给我讲一大堆道理,告诉我你要提升自己的心力,要端正态度,要认真要做每一件事,要把当下的每一分钟就牢牢把握住。

我肯定要远离这个“站个说话不腰疼”的道理大王,会有种“你永远不懂我伤悲”的不耐烦感。

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在烦躁和忐忑担心,既觉得学习很重要又沉浸不进去学习时,父母要是在孩子耳边像唐僧一样,一遍遍催促,一次次讲道理,一点点灌励志鸡汤,孩子不得烦死啊!

觉察了下,我跟孩子相处爆发时的场景,大部分源于孩子一字不写或一直狂玩游戏时,我就会忍不住发飙吵孩子光玩不学,很不像话。

也会炮轰一些大道理,诸如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更多的苦,会放一些“要是不想上就别上了”之类的狠话。

不过好的一点的是,每当我飙出这样的狠话时,我都在有意识的后退,提醒自己这么说完全没有作用,也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上进心。

只不过是让原本就内耗的孩子,原本就脆弱和不自信的娃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个觉察练习和自我克制的训练,我一直在做,一直在优化自己的情绪和言行举止。

但有时候气头上,是真的没有办法做到冷静和从容,还是会吼个一两句。



关心则乱,担心太多操心太多时,容易让情绪不稳定,也会让原本具有的松弛感悄悄溜走。

情绪的稳定以及不温不火的面对,道理上比较简单,但知行合一比较困难,同时知行合一是一个潜移默化,持续训练的过程。

尤其是孩子有问题时,最考验父母的心理稳定程度。

我大部分时候比较稳,但情绪上头时,也会烦躁的想怼人,也会忍不住的愤愤不平。

但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先允许自己摆烂,等负情绪溶解一部分后再自救,不跟自己硬碰硬,也不跟孩子硬碰硬。

对孩子后退一步,也对自己的激烈情绪后退一步,这时松弛感就慢慢回归了。

捯饬好自己的情绪时,再去帮助和引导孩子,这时就能明白孩子怕累怕累怕难背后更深层的动机,以及理解孩子逃避的背后跟家长是一模一样。

家长能调整好自己,就能有效帮助孩子。家长自己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瓢水啊,这就是用影响促进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