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六六

昨天,表嫂打电话跟我诉苦,说自己最近要被儿子气疯了。

她儿子文文今年小学六年级,正面临着小升初的严峻考验。

可是,文文每天晚上写作业总是心不在焉,每天磨叽到很晚,写出来的作业也很敷衍。

一个学期以来,班主任已经跟她打过好几电话,说文文上课开小差,学习态度也不积极。

表嫂真是恨铁不成钢:

“我为文文操碎了心,结果成绩还那样不忍直视.....

真羡慕你有冬冬那么好的孩子,平常压根不用怎么操心,成绩就那么优秀.....”

听到表嫂的一番话,我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儿子冬冬今年上初二了,成绩的确很优秀,每次几乎都在班级前5名左右。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三四年前,我几乎面临着和表嫂同样的困境。

冬冬小学那会,学习也是经常拖延懈怠,成绩在班级的中下游徘徊,没少让我焦虑。

而他之所以变得像现在这样稳重、自律、优秀,完全是因为内驱力被唤醒了。

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一定来自与生俱来的内部驱动力。”

回首过去的小学六年时光,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

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我的一些外在行为,破坏了孩子宝贵的内驱力。

而这,才是导致孩子能量不足、缺乏自律的根本原因。



“催促”

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自己不在旁边盯着,孩子写作业就格外墨迹。

明明只有几页纸,孩子对着作业不是发呆,就是抠手玩笔,拖到深夜。

家长束手无策,只能一边盯着一边催。

我和冬冬就曾经历过长期的“拉扯”过程。

一到写作业,冬冬就有各种借口,一会儿口渴要喝水、一会儿尿尿上厕所,要不就是撕橡皮,十分钟的作业他拖拖拉拉半天才能搞完。

我看不下去,总是忍不住冲进屋里催他、吼他。

一开始,效果还挺好,儿子在我的督促下总算能乖乖写作业了。

结果到了小学五年级,我发现他的学习变得特别被动。

学习上完全都是我在着急,催一下人家才动一下,往往是作业写完了,但是质量一塌糊涂。

后来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才明白,我的所作所为,直接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就像尹建莉老师所说:“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如果父母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经常用言语催促、批评鞭策,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越来越泄气。

看到2020年麻省理工录取的唯一一名中国学生邓明扬父母的一段采访。

邓爸说,刚开始他们也爱插手孩子的学习,孩子写作业时,就在一旁指手画脚。

但后来发现自己容易着急上火,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

之后他们就决定忍住不插手,让孩子自主写作业,邓爸负责思想工作、鼓励孩子,邓妈负责信息收集和后勤工作。

慢慢地,邓明扬对待学习越来越积极,成绩也越来越好。



《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曾经说到: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询顾问’,而不是孩子的‘老板或是经理人’。”

于是,我也决定不再盯着儿子学习,先和儿子定好当天的学习计划,只要能在规定时间能完成作业,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在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严格遵循不催促、不打扰、不干涉原则。

如果孩子在作业上遇到什么问题,再统一帮孩子进行复盘和指导。

比如对于儿子的弱项数学,我会在他做完作业之后,陪着他查缺补漏。

慢慢地,儿子渐渐学会了自主安排写作业的时间,效率也越来越高。

原来,真正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用“催促和干涉”去推动孩子学习,而是懂得放手做“顾问”,成为孩子的后备力量。





“否定”

毁掉了孩子的自信

当初因为对冬冬成绩的不满,我基本没给过他好脸色。

一道题算错了,我立马跟他发火:

“怎么回事,这么基本的题还要错?”

冬冬一旦没考好,我指着他的鼻子就骂:

“你有没有上进心?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心思,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吗?”

结果就是,冬冬在我的打击下,变得越来越沉默,浑身上下没有活力。

记得他升入小学四年级那会,刚开学不到一个月,某天放学回来就跟我抱怨:“妈妈,我不想再去学校了。”

现在想来,我总是在批评、打击和责骂儿子,他的自觉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毁了,所以他越来越没自信。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

“作为家长,不断否定、打击孩子,很少给孩子认可和支持,孩子就会形成‘我很没用’这种感觉,根本形成不了自我价值感和内驱力。”

后来,我怀着愧疚之心和儿子谈心,这才知道儿子厌学背后的真相。

儿子原本对数学就不是很感冒。

上了四年级之后,明显感觉难度明显上升,有些吃不消;

再加上我经常挖苦、讽刺他,儿子的信心越来越受打击,对数学乃至学习都产生了抵触心理。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

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小女孩,开心地回到家,跟妈妈报喜:“今天考试我得了个C。”

妈妈笑得很开心:“哈哈每次都是D,这次得了C,表扬表扬!厉害厉害!真棒!下次争取拿个B好不好~”

结果一段时间后,小女孩真的不负妈妈期待,得了个B。

原来,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他才会产生动力,不用父母逼迫、督促,也会主动学习。

后来,当儿子有题做不出来,我就会在一旁鼓励:

“没关系呀,这题妈妈上学时也不会做,不如我们一起研究看看?”

每次看到儿子攻克一道难题时,我就立马夸他:

“宝贝,你真是一点就透,说明你挺聪明呀,你看,数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慢慢地,儿子的信心越来越强,数学成绩逐渐提升上去了,甚至还愿意研究一些“奥数题”。

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信任和鼓励,带给孩子的内心力量。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接受正面反馈,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从中获得快感。





“学业至上”

抹杀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医生陶勇在《自造》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父母,为了督促儿子好好学习,一口气定下了十几条家规。

“不许有自己的手机,不许偷偷看小说,不能用电脑打游戏……”

更夸张的是,在孩子上了高中后,连孩子仅有的户外活动的时间,都无情剥夺了。

结果到了高三,孩子就跟丢了魂一样,每天浑浑噩噩,一提到学习就严重抵触。

现实中,很多父母认为“学业至上”,对孩子进行高强度、功利性的“鸡娃式”教育;

结果不仅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也提前透支了孩子生命的活力。

就像曾经的我,也一度认为学习就该是孩子的全部,不准孩子“浪费时间”,不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我给儿子报了各种课外提高班、兴趣班,填满他的课余生活。

我还不断地告诉儿子,只有成绩好,未来才有出息,才配拥有美好的人生。

但我后来才发现,这种靠外部刺激所驱动的教育是有期限的。

那些真正发自内心热爱学习,能够在漫长岁月中持续精进的孩子,一定是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心理咨询师陈瑜讲过一件事:

她认识一个初二的女生,从小几乎没上过任何补课班,但是超级喜欢研究生物。

她会花上时间看大量的BBC纪录片,有些要看三四次。

这个女生还喜欢看尸检报告,她会透过尸斑去看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是怎么死的。

因此,她对即将到来的生物课极其期待,因为终于有机会解剖鲫鱼了。

这个女孩对于上课以及学习的这种热情,就是激活了内在动力。

于是,我决定不再给儿子太多的要求和束缚,而是要他多一些遵从内心的选择。

我会经常告诉他:

“考砸了也没关系,你在妈妈眼里依旧是最棒的;

想做什么就去做,人生就是要多尝试,才能活出精彩。”

冬冬之前一直很喜欢打篮球,我也支持他每个周末去玩一下午。

那天他打球回家,满脸羡慕地跟我说:

“妈妈,隔壁天天哥是校篮球队的,听说他们篮球队每周三下午都可以训练,还有自己的队服,还能代表学校打比赛,真爽!”

我听到后,笑着打趣“是嘛,你天天哥可是二中的,二中是我们区数一数二的高中,你可要加油了!”

冬冬听到后陷入了沉思。

结果我发现打那之后,冬冬的学习劲头特别足,铆足了劲就是要考上二中。

当父母不焦虑、不功利、不施压,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

孩子的“内驱力”自然会被唤醒,发自内心地想要变好。





电影《追风筝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不是图画册,父母不能只顾画上自己的色彩。”

真正想要推动一个孩子自发的、持续的努力,还是要唤醒他们内心强大的内驱力。

当一个孩子的内驱力被彻底唤醒,他的内心就是丰盈的、热烈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用耐心和智慧,点燃孩子生命的那把火。

也愿每个孩子,都能梦飞山林、心驰原野,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