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2年,太平军在经历艰苦的官村之战后,在广西全州稍作停留,随即全军出发,继续北进。
当大军行至抵蓑衣渡时,遭到清军江忠源部的伏击,发生了一场少有的恶战。
蓑衣渡在全州城北面,是由广西入湖南的一处险要渡口。
太平军自官村之战后,在北上途中一直是分水陆两路并行的,天王洪秀全同中军指挥部,以及老弱妇孺,全军辎重,都在水路,陆路则是太平军的战斗部队。
太平军的既定战略,是攻长沙,克武汉,取南京。从蓑衣渡水陆并进,北行五十里至湘江黄沙河,经永州、衡阳,即可直捣长沙。
所以,蓑衣波就成了太平军北进路线上的必经之地。
蓑衣渡的地形,是“重峦耸嶂,连亘南北,仅有山坳可通。至渡口西岸一带,则有沙滩突出河面,故渡口河床特窄,东西相距约一百米”。
“江水不深而湍急异常,滩头甚多,行船须极谨慎”。
江忠源这个以办团练起家的反动地主,在一八四七年因扼杀了湖南天地会雷再浩起义军,后来得到主帅曾国藩的赏识。
到赛尚阿奉命出师,他被拉进幕府,随同清军进入广西。在半年多来急风暴雨的战斗中,他和他主子的命运相同,受到了太平军一连串的沉重打击。
在太平军的怒潮汹涌的形势之下,他预感到封建制度面临着灭顶之灾。
他站在保卫大清有的立场,对太平军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太平军由桂林撤围后,江忠源带领部下湘勇担任尾追,但他的兵很少,根本不敢接仗。
太平军攻打全州时,他自知无力解围,又明知太平军必然要攻入湖南,便率所部绕到太平军的前面,在湘桂交界处之蓑衣渡埋伏,企图截断太平军的北上通路。
利用蓑衣渡的险要地形,再加上人工障碍,伐木为桩,打入河底,把整个渡口塞死,使船只不能通过。又在西岸构筑防线,架设炮位,布置伏兵。
他还急忙写信给另一支担任尾追的和春军,叫和春星夜赶到蓑衣渡,设伏东岸,好对太平军两岸夹击。他这时野心极大,想在一举之下,把太平军全部消灭。
一八五二年六月十日,太平军行抵蓑衣渡,船只遇阻,停滞江面,不得通。敌人则从岸上以炮火疯狂俯击,来势非常凶猛。
事起仓卒,太平军失去戒备,处于被动状态,一时之间无法组织有效反击,只得采取紧急措施,自天王洪秀全以下,全部舍舟登岸。
在这危急情况下,人员的伤亡和辎重的损失,都很大。
南王冯云山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当地群众至今还以沉痛的心情,传述着太平军这次遇伏受挫的情形。
他们说:“太平军破全州城后,向湖南进军是走水路的。当时水塘湾西岸驻有清兵,清兵用大木桩拦河。太平军的东西多是用船来运,共有几百只船,都是装得满满的。
到蓑衣渡时,被官兵放炮把船打破了,通不过去,便丢了船。
南王上岸带队与清兵打仗,打了半天,在水塘湾受伤死了!”
从人数、士气和战斗实力看,同江忠源的湘勇相比较,太平军当时都占绝对的优势,敌人则处于绝对的劣势。
但从这次战斗看,敌人是有预谋,有准备的;太平军却是出于不意,没有任何戒备,因而遭到一次严重的挫折。
这次战斗,对于太平军来说,实在是一次血的教训。
但太平军是一支农民组成的队伍,将士们对自己的前途有着必胜的信念,在艰苦时不畏缩,失利时不动摇,打败仗时不溃散。
在蓑衣渡遇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时,他们没有惊慌失措。
在洪秀全亲自指挥下,水路部队首先是以全力保护老弱妇孺登岸,向安全地带转移。
到全体人员脱离险境,与陆路大军会合之后,便立即调整队伍,组织力量反击,从蓑衣渡到岳皇塘一带,他们同清军进行了两昼夜鏖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江忠源妄图把太平军消灭在蓑衣渡的计划。
江忠源当时在清军中还没什么地位,他写信给和春约会两岸夹击的计划,和春没有理会。这样,太平军就避免了在蓑衣渡东岸受到牵制,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江忠源的湘勇。
经过顽强的反击,太平军打败了河西一线的敌人,并迫使敌军中一部分人反正,投降到太平军的队伍中来。
太平军中有不少参加金田起义的老兄弟,在蓑衣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他们是久经考验的太平军的精英。
这是个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尤其是南王冯云山,他是洪秀全最早的战友,他是洪秀全忠实追随者、对他的意图坚决贯彻。
他“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离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
他把洪秀全的理想带到群众中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宣传活动,把劳动群众发动起来,为太平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起义前后的太平军发展规划,以及后来形成的典章制度,他花的心血是最多的,他的贡献是最大的。
他始终以太平军的事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的名位和得失。在洪秀全的生平事业中,他是不可多得的最可信赖的知己!
所以对于冯云山的不幸牺牲,洪秀全是极其悲痛的。
蓑衣渡遇阻也影响到此后的战局。如果没有蓑衣渡这次战斗,太平军由湘江直下,长沙守城的清兵不多,防务还很空虚,攻打也会容易些。
由于在蓑衣渡受到挫折,太平军需要整顿和补充,不得不放弃直下长沙的计划,而折入湖南道州,在湘南一带转战了三个月。等到太平军再由道州北进攻取长沙时,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时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太平军进入湘南后,对太平军未来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军队的实力也得到加强。这些,又为此后的太平军的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