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我国地图上居然还存在着搜不到的地方?

在我国大西北地区,有一个神秘的军事基地,他在地图上被抹去,曾经根本搜不到准确位置。



1992年,“八一”晚会上,歌手毛阿敏演唱了一首新歌引起全国轰动。

而这首歌也是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了我国的绝密军事基地。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小镇,曾经却有不下10万特殊人群驻扎,它的存在更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唯一证据。

神秘的基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一首歌解开保密城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这句脍炙人口的童谣,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却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全国小朋友都能唱上两句。



但或许从前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首童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马兰又是什么?为什么开花是二十一呢?



信息来源:光明网,链接以附文末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首歌的创作和背后的故事时才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其实是隐藏暗号,他隐藏着我国一个神秘基地的密码。

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也意味着我国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曾经其他大国的核垄断。

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了整个世界,意味着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次重大的突破。



从此之后,世界各国开始都开始了原子弹研究。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哪个国家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就掌握了国际的话语权。



如此背景下,我国不管如何,一定要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但建造原子弹这样的事情必然不能公布出去,也这意味着这群参与原子弹工作的人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



想要造出好的原子弹,一定要选择一个绝密的地方,荒无人烟的大西北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打破核垄断、核威胁,我国一批批如邓稼先、钱学森和吕敏等科技精英汇聚在一起。



他们一行人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亲手建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马兰核武基地



信息来源:兰州网警,链接已附文末

而之所以将这里命名为“马兰”,说的是当时部队到此地发现这里虽然渺无人烟,唯独马兰花顽强生长,在荒漠中开的绚烂。

以坚韧向上的马兰花象征着中国在各种阻碍下坚韧前进,重获新生。



神秘的基地

马兰有多神秘?

要知道1966年之前任何公开出版的地图都找不到他的位置,哪怕到了如今,地图上也只能搜索到“马兰烈士陵园”。

1959年6月13日,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在马兰正式建立,他位于罗布泊的西端,整个马兰核武器试验场面积接近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如今一个江苏省的面积。

几个月后,马兰部队进驻和硕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这里也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摇篮。

短短两年时间,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发展,集结了上万名士兵,随着军事队伍逐渐壮大,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家属和子女也再次安家落户。



从此,这片寸草不生,荒凉的大漠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马兰村”,根据有限资料显示,这片戈壁滩参加核试验的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当时国家给核试验任务定下的目标是“5保”:保响、保测、保回收、保样、保密。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至此,所有在马兰试验场的工作者,他们都有一个永远无法停止的任务——建造原子弹并且保密,从入伍到死亡

“保密”二字要伴随着马兰基地所有人走完余下的漫长人生。



辉煌的背后总是与苦难相伴,我们看到的是我国伟大的核试验事业的发展和高速前进。

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却是在艰难环境中举步维艰。



基地刚组建初期,科学家和官兵们住的还是帐篷,遇见风沙天气,帐篷被连根拔起撕成碎片。

没有住所,大家就动手挖地窖睡觉。



没有实验室,科学家们就在烈日下做高温试验,在寒冬深夜做低温试验,缺少食物,科学家们就采野菜和榆树充饥。

最开始,马兰核武基地叫“总装备部第21实验训练基地”,这也是“马兰开花二十一”的来由。

代号也从最开始的“0673部队”,改为“8203部队”,再到后来的“8980部队”。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链接已附文末

整个马兰基地分为三个区,一个是“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这里也是马兰最核心的部分。

所有科学家们都是在这里夜以继日的奋斗研究,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攻克着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建造核弹。



另外两个是“试验区”和“核爆区”,据说在基地300公里以外罗布泊,中国科学家们有45次核弹实验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由于基地特殊,每次核试验前,将核武器从红山生产场秘密运送到核试验基地是最棘手的。



几百公里的运输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以外,为了保密每次的实验运输的警卫部署都是按照国家最高标准保障的。

也正是如此,才得以保障科学工作者安心研究。



发展,新生

整整两年时间,无数科学为了核弹事倾尽所有,为事业奉献青春,终身、子孙,这是无数马兰基地工作者辉煌而又平淡的人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的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链接已附文末

这里从创造初期到原子弹发射成功,走出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功臣、功勋院士程开甲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吕敏、杨裕生等人和29位将军。

他们自发组建了核武器力量,为我国国防科和科研工作留下深深的足迹。



1992年的八一晚会上,毛阿敏深情演唱了一手《新马兰》,歌曲道尽了马兰人的心酸和为科研奉献一生的精神和寂寞。

台上动情演唱,台下潸然泪下,这不是怜悯,而是对那些科研工作者的崇高敬仰。



林俊德将军,一个在马兰基地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在生命最后72小时依然在整理资料的马兰人。

他一生都奉献在了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临终前他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埋在马兰”,这是他身为马兰人最后的念想,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有人曾采访过在马兰基地工作过的人,问他们是否后悔自己一生青春全丢留在了马兰成。

他们却表示从不后悔,他们自豪,因为他们为祖国建造出了我们自己的“争气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