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自此开启了其势如破竹般的攻城掠地之举。
可是谁曾想,此后的7年间,这个不可一世的侵略之师竟然在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铩羽而归。
是什么,让这头嗜血的豺狼脚步停滞?又是谁谁在浴血奋战、誓死抗争?
●—≺ 持久战的考验与磨砺 ≻—●
1937年日本攻占北平、占领上海、横扫东三省,一路高歌猛进,仅仅一年就占领了中国大半领土,杉山元更是拍着胸脯对天皇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必令中国投降!"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军民没有选择妥协退让,而是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的持久战。
当最后一列火车驶出武汉城时,蒋介石痛下决心:"与其保城,不如保国!"他号召全军在战略上"量敌情我力,取进取退",以空间换时间、以阵地消耗有生力量。
这个决定虽然痛心,却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着,持久抗战全民皆兵,正是无数普通百姓、工人学生、地方军阀乃至共产党将士的通力配合,才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多少热血男儿奔赴沙场,多少巾帼英雄慷慨捐躯,正面战场上将士们浴血奋战、寸土必争;
根据地是抗战的支柱,是麾下三军的移动堡垒,在晋察冀、太行太岳、鄂豫皖苏区,到处都有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展游击战、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他们自己种粮食、制军装、办军工厂、搞军事训练,一个个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犹如高耸入云的群山巍巍矗立,成为抗日力量最坚实的后盾。
●—≺ 国际关系的捆绑与牵制 ≻—●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中国并非孤军奋战,随着时局的变迁,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昔日置身事外的列强纷纷调整策略,将中日战场推向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
美国,这头北美雄鹰,起初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了中立和绥靖态度,然而当日军的魔爪伸向美国的南洋利益时,白宫终于坐不住了。
1941年罗斯福政府先是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继而全面禁止向日出口石油,犹如一记重拳,美国这一系列制裁措施直击日本的经济命脉,迫使其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
而滇缅公路的开通更如一支强心剂,为中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援助物资。
苏联,那头沉睡的北极熊,原本对日本侵华采取了默许甚至绥靖的立场,斯大林暗地里还割让了库页岛,企图暂时安抚日本。
但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克里姆林宫,1937年8月苏联与中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一批批苏制战机和坦克源源不断运抵中国,苏联空军志愿大队也亲赴中国抗日前线。
这头红色巨熊挺身而出的一刻,注定在中日战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容忽视的还有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英法。
他们虽在慕尼黑阴霾和殖民危机中自顾不暇,但也渐渐意识到日本的野心不容小觑,1939年英国放行了中国通过缅甸运输军需物资,并频频在国际舞台为中国仗义执言。
而法国虽在东南亚殖民地岌岌可危,却也向中国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军援,这些旧时代的强权们态度的松动,无疑让孤立无援的中国看到了一线生机。
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原本聚焦中国的国际视线发生了微妙转移,即便在这场全球性的混战中,中国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欧美列强对日本的态度,无疑成为左右中日战局的关键砝码,倘若没有美国的石油禁运,没有苏联志愿军的鏖战,没有滇缅公路源源不断的援助,中国又怎能从满目疮痍中崛起?
本土危机的耗损与内耗在战争的硝烟中,日本这架庞大的军事机器表面上高歌猛进,实则已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侵略战争的日益扩大,战争财政如一个无底洞般吞噬着日本的国力。
仅1940年上半年,其在华军费开支就高达120亿日元,几乎相当于日本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这个数字是何等惊人!倘若战事再这样持续下去,小日本的国库恐怕就要见底了。
更令东京头疼的是,随着美国等国的援华制日,战略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凸显,当美国宣布对日石油禁运后,日本海军部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下令所有军舰限速航行、节约燃油。
可即便如此,日本的储备原油也只够维持一年的军事行动,补给线上,军粮军械常常青黄不接,士兵们不是饿肚子,就是靠野菜果腹充饥。
一支物资匮乏的军队,怎可期望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然而对日本来说,最要命的恐怕还是军心的动摇。
随着战线的延长,伤亡的增加,一线将士愈发感到厌战情绪弥漫,哗变、逃亡之事比比皆是,违抗军令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1941年日军在华北发生的军纪事件是7年前的三倍,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八紮一生"的鬼子兵,此刻却成了战场上的逃兵败将。
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一支士气低落、军心不稳的军队,纵有千军万马又有何用?
更何况日本本土的军民也开始动摇了,东京的工人罢工抗议,普通百姓怨声载道,即便军部想封锁消息,民怨如焚的事实也瞒不住了。
陆军和海军围绕战略路线的内讧更是不断加剧,到最后甚至闹到互相拆台的地步,如此内忧外患,如此困兽犹斗,难怪英明的东条英机也要惊呼:"再打下去,日本就要亡国了!"
可笑的是,那些主战派还在痴心妄想,竟然异想天开要"逼迫"中国投降,他们哪曾想到,中国是一头伤痕累累却百折不挠的雄狮,岂是区区小鼠轻易就能捕获的?
●—≺ 两线作战的分裂与终局 ≻—●
当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愈发露骨之时,太平洋上却酝酿着一场更加惊天动地的风暴,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的炮声惊醒了美国这头沉睡的雄狮。
愤怒的罗斯福总统立即宣布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就此拉开帷幕,日军原本指望速战速决,一举击垮美国太平洋舰队,却没料到自己竟惹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两线作战于日军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为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反击,日本只得从中国战场抽调众多兵力。
据统计,仅1942年中期日军就从中国调走了15个师团、100多万人投入南洋战事,这无疑给了中国喘息之机。
国军抓住时机,在各个战区发起反攻,在中缅印战区,史迪威将军指挥中美联军奋勇杀敌,光复失地;在豫西战场,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击战如火如荼地展开。
随着盟军援华力度加大,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日益精良,当年那个手无寸铁的"东亚病夫",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逆转了,侵略者在中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中国军民就像雨后春笋愈挫愈勇,一个个根据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到1944年日军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绝境:在河南,八路军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武器足以装备一个团;在华中,新四军打得日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在东北,东北抗联的游击健儿们风驰电掣,打得小鬼子抱头鼠窜,最致命的一击,还是来自于美军的两颗原子弹,当广岛、长崎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昭示着战争的终结已然不可逆转。
1945年8月15日战败的天皇发表诏书,日本政府代表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那一刻中国人民多年的苦难终于划上了句号。
中日这场殊死搏斗的较量,最终以中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然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民族代价。
3500万军民伤亡、近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每一个数字都凝结着血和泪的结晶,在抗战胜利的功勋簿上,永远镌刻着千千万万热血男儿和巾帼英雄的名字。
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八年抗战的洗礼,不仅锤炼出钢铁般不屈的中华民族,也昭示着一个真理:任何侵略者企图吞并中国、征服中国人民的图谋,注定只能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