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最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麾下部队后来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红四方面军最鼎盛时期,拥有精兵八万之众,善于打硬仗、恶仗、险仗,该部涌现出许多英勇善战的猛将,建国后星光闪耀的开国将帅中,有七百多位将领出自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劲旅,可以说跟早期红军高级指挥员、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委的陈昌浩是分不开的。



陈昌浩,字子藩,原名陈海泉,曾用名苍木,1905年10月16日出生于湖北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今属武汉蔡甸区奓山街长新村),其父亲叫陈荣发,字春霆,是汉口商行的一名管理人员,母亲叫吴蓉,在家操持家务。夫妻一共生育四个孩子,两男两女,陈昌浩是老大。由于家境尚可,作为长子的他入私塾读书时取名昌浩,从此接受严格的教育,由于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绩一直优秀名列前茅。在读大学期间,他结识思想先进的同志,随后加入组织并派往苏联留学,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



陈昌浩学成回国之后,组织派他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在军中由于他勇毅果敢,治军严整,特别是参与指挥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战役中,他指挥能力很突出,凭借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红军队伍中很快便脱颖而出。当时,红军在作战中缴获了一架国军飞机,身为高级干部的他,亲自押着当俘虏的国军飞行员,带着手枪和手榴弹,飞到了黄安城,向敌军阵地撒传单、扔炸弹,大长红军的威风,这件事震惊了整个红四方面军,所有人竖起了大拇指。因此25岁的他就担任了方面军总政委。



陈昌浩主政红四方面军期间,红军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红军进入川北地区后,兵强马壮,队伍发展到八万多人。每次队伍出动,总政委身披缴获来的川军将领的外黑内红的斗篷,随着坐骑的颠簸随风起伏,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引得许多人追逐观看,据警卫人员后来记载,此时作为总政委的陈昌浩,由于人长得高大英俊,非常的年轻,不仅是气宇轩昂的伟丈夫,还是个天下少有的美男子——当年香港的大影星周润发要是穿上一身红军的军装,披上将军斗篷,就太像我们年轻时候的陈总政委。



能征善战,指挥有方,人又年轻,在崇拜英雄的战争年代,他的一举一动颇为引人注目,那时红军队伍以及根据地的群众,对这位总政委可谓是敬佩得像神一般的人物,他的一些故事至今都还在当地流行。据说他的手下有一位战功赫赫的军长,缺点是性格暴躁,作风霸道,谁要是与他一言不合,动不动就拿枪教训,子弹“噗噗”响打在脚下,吓得人真不轻。没有想到的是此事总政委陈昌浩知道了,他带着警卫员一阵风冲军长跟前,抡起马鞭子就是一顿乱抽。吓得军长赶紧认错:“总政委同志,我错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这才作罢。



然而,就在1936年11月,这位曾统率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军年轻统帅,命运开始发生转折,这一天,上级决定组成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打通与新疆的道路,任命陈昌浩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西渡黄河作战,接下来这半年时间,西路军遭到西北军阀围追堵截,最后兵败河西走廊,在红军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二万多人只剩下几千人的紧要关头,陈昌浩最后一次以总负责人的身份,召开紧急会议。并作出三大决定:一、现有部队分散游击,坚持斗争;二、二位高层领导脱离部队,返回陕北汇报情况;三、任命各工委领导,统一领导各支队的行动。从此,他正式离开这支朝夕相处多年的队伍和战友。



“天苍苍,野茫茫”,1937年春,陈昌浩告别部队,启程东返。虽然这是突围,但敌人实在是太多,只好昼伏夜行,边打边走,当走到一个叫做大马营子的村子中时,他生病了,烧得晕晕乎乎,被困在西北荒原上一个小村子里湖北老乡但复三家中,他把身上银元拿出一半分给3名卫士,让他们各奔东西,又给了但复三10块大洋。但复三虽系乡间郎中,却也是有侠肝义胆的汉子,见陈昌浩病体未愈执意要走,就提出由他护送回老家。陈昌浩把枪埋了,穿着但复三给他的一身老百姓衣裳,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回到了这个离开近十年的老家长新村。



兵败河西走廊,红西路军悲壮历程中,一万多红军战士用他们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烈的篇章。作为一把手的陈昌浩,对自己带领的部队惨遭失败,悲痛万分,他十分内疚、自责,他辗转回到延安之后,任何场合都痛心疾首说:“兵败祁连之事,我陈昌浩实在难辞其咎,万多精英,喋血大漠……想到这些血洒荒丘的英灵,犹如万箭穿心”。随后,他便离开了军队,经组织批准,陈昌浩前往苏联治病。1939年8月27日,陈昌浩乘坐飞机离开他曾经战斗过近十年的这片土地,前往苏联,看着身边飘过的蓝天白云,他在飞机上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到了苏联后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陈昌浩刚来这里治病,相对国内战乱的环境来说,莫斯科的医疗条件,还有生活条件是更好的,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都比较充裕,据他的儿子陈祖涛回忆,刚来到莫斯科的时候,跟延安时期的艰苦相比,“那里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每天都可以吃到白面包、奶油、各式水果,这对于在延安靠小米果腹的陈祖涛他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幸福。在这里陈昌浩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医生定期来帮他检查身体,并积极进行治疗,很快老病就快要好转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好景不长,随后苏德战争爆发,陈昌浩坎坷的命运再起波折。当时战事紧急,一些对我援助的福利机构被迫解散,人员一律疏散到后方,此时在逃难的大军中,人如潮涌,纷纷向各处转移。他随同一大批人被安排到中亚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是塔什干附近一个名叫科坎加的小镇。



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石头城”,因地处山麓冲击扇一带,有巨大卵石而得名。这里地处中亚心脏地带,骄阳之下,沙浪滚滚,故素有“荒原”之称。因此,水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我国古代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特别是张骞,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去出使西域张骞就是来到这里,在这里曾娶妻生子,张骞回汉朝后,妻儿被匈奴掳走,最后张骞派人营救,但始终没找到。



陈昌浩疏散到这里后,由于苏联解散了当时的组织,他的一切供给停发,以前是军人,而且是高级指挥官,他从来也没做过饭、洗过衣服,更不会买东西讨价还价,所以他只能自谋生路。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曾是红军的重量级人物。



为了活下去,他去采石场当苦力,当时,科坎加这地方有采石场,榨油厂等工厂,陈昌浩先是在采石场做工谋生,平日打石头、背石头,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他一天到晚都处于艰苦的劳作中,但受当时战局的影响,物资非常匮乏,即使这样,他也每日只能分到一磅黑面包,配给一点马铃薯这么少量的食品。



采石场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正如古人诗中描写的“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苦中作乐时唱采石歌“别离茅舍到山中,皆因淡薄又贫穷,日间采石生涯不中用,可恨无能博卧龙,若有能人提拔我,免受凄寒念我穷。”…… 可见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由于采石的劳苦,加上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陈昌浩昔日 修长矫健的身躯,经过疾病、饥饿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折磨得十分虚弱,加之当地的气候严酷,寒暑变化剧烈,使他的胃病反复发作,生活处于极端艰难的境地。采石场的附近有一个榨油厂,一同采石的苏联工人对陈昌浩这个异国人特别同情,一位老工人告诉他,去榨油厂吞服热棉子油可以治疗这种病,于是,他真的去那里吞了几次,没有想到的是奇迹发生了,多年久治不愈的老胃病竟然好了,一点也不疼了。对此,可谓是因祸得福。他十分高兴。



陈昌浩做搬运工、采石工二年时间,这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向一些曾经熟悉的苏联同志写申请信,但由于战事紧急,大部分信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封信到了曾经跟他有工作关系的季米特洛夫手中,他的人生再次出现转机,没有在这荒芜的采石场了此一生。随后决定聘请他为前线翻译。他很快穿上军装,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主要负责翻译公函,尽了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职责,后来还获得了一枚“卫国战争奖章”。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金子随便扔到哪里都会闪光。战后,由于他有立功表现,他又被安排到莫斯科一家出版社工作,他已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翻译著作及编撰俄华辞典的工作。这个曾经的红四方面军统帅,就此开始了一个普通小职员的生活。那个时候,在多年的战争中苏联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尽管生活水平相当艰难,陈昌浩住在简陋的楼房内,但对这样的条件毫不在乎,毕竟比打石场的工作要轻松得多,也可以算是天壤之别。



这期间,令陈昌浩欣慰的是,有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格兰娜的俄国姑娘,姑娘一见到他高大英俊,和蔼可亲,讲着一口流利的俄语,便被他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于是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随后决定细心照料他的生活,使他能全心贯注地搞翻译和写作。1945年5月1日,两人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叫维克多(Victor),是胜利的意思,大名叫陈祖莫,意思是莫斯科出生。



建国后,经组织批准,陈昌浩带着妻子儿子含泪回到了分别十三年的故土,离开莫斯科时,他异常兴奋,深切地握住送行人的手说,“我们回家吧!”他竟然大哭起来,真是可以叫做“泪飞顿作倾盆雨”。十三年啊,等了十三年!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回自己的祖国了!回来之后,他被任命担任编译局副局长,1967年去世,临终之前对儿子和亲人写过一首诗,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耿耿怀大义,凛凛报国心,不求垂青史,愿作铺路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