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溃不成军,被歼灭154万人。从此以后,江北彻底没有了强敌。1949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二野、三野、四野所组成的渡江大军,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之势,如猛虎一般渡过了长江,给了国民党军以最后一击。
据说聂荣臻曾说:“三大战役之后尽是“便宜仗”。”事实上,这话说得并不客观。蒋介石赖以起家的中央军大部被歼,而国军之中的“二号力量”——桂军依然建制完整。淮海战役时,白崇禧坐山观虎斗,坐视蒋介石的部队灰飞烟灭。
“总统,唯兵强马壮者得之。”由于桂系的军事力量已经压倒了中央军,因此白崇禧和李宗仁联合“逼宫”,致使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代总统”。
一、白崇禧的自信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用兵诡诈、足智多谋。自红军时期以来,我军与之多次交手,都没讨到什么便宜。到了解放战争中,桂系军队一直没有遭到歼灭性的打击,相反还多次给我军造成麻烦。因此白崇禧对自己的颇为自傲,自恃为“共军克星”。因此当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后,白崇禧非但不慌,反而准备“露一手”,打几个胜仗。如此一来,白崇禧和桂系就能在美帝那里取得“统战价值”。如果美国能援助一些武器,桂系说不准就可以保住国府的半壁江山了。
抗战之后,从湖北到广西的中南地区,被蒋介石划为桂系的地盘。渡江战役之后,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担负起解放大中南的任务。
林彪和白崇禧是老相识。早在北伐战争之时,白崇禧就认识林彪。当时林彪刚从黄埔军校毕业,只是个见习排长。而当时的白崇禧,已经是国民革命军副参谋长,代行总参谋长职务。在那时,白崇禧大名鼎鼎,而林彪却是无名之辈。
自红军时期开始,林彪就和白崇禧多次交手,结果却败多胜少。在湘江之战中,桂军突袭中央红军。在惨烈的血战之中,红军从8万人减员至3万,鲜血将湘江都染红了。战后,一向很少显露表情的林彪痛哭失声。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军决战四平,蒋介石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到前线督战。当时国军久攻不下,死伤累累。白崇禧到达前线后,认为杜聿明犯了逐次投入兵力的错误,应该将新一军主力全部投入进攻,然后将新六军和71军等五个师迂回至四平两侧。
杜聿明如法炮制之后,四平局势果然急转直下。最终林彪被迫撤离四平。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军兵败四平,执掌我军机要的作战科长王继芳背着一书包绝密情报叛逃国民党。白崇禧如获至宝,立即亲自接见了王继芳。从王继芳口中,白崇禧得知我军伤亡惨重、建制混乱,于是果断下达了追击令。一直从四平将林彪追到了松花江边,林彪一度准备放弃哈尔滨,在北满打游击。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却紧急叫停了白崇禧的追击令。这是因为国民党军战线拉得太长,兵力不够用了。而且在美国上将马歇尔的调停之下,国共于6月6日达成了为期15天的休战协议。若蒋介石毁约,美国即会以此为借口,取消对国民政府的援助。
国民党“丢失大陆”后,白崇禧一直对蒋介石的这个命令耿耿于怀,甚至将其比作“十二道金牌追回岳飞”。在他看来,蒋介石之所以“丢失大陆”,就是因为没有听他的计划,没有打到佳木斯、满洲里,没有对林彪“斩草除根”,致使东北野战军发展到百万之众,进而横扫半个中国。
渡江战役之后,白崇禧将再次对决林彪。此时的林彪早已今昔非比,按照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林彪壮得很”。无论从兵力、装备还是作战素质,四野大军早已冠绝群雄。然而即便如此,白崇禧依然相当自信,以他的谋略,必定能战胜林彪。那么“小诸葛”白崇禧,到底耍了什么花招呢?
二、拖刀计
四野大军渡过长江之后,兵锋直指桂军的老巢——武汉。林彪原本以为,白崇禧一定会在湖北与我军大战一场。谁知白崇禧却仅仅虚晃一枪,轻易地放弃了江汉平原,将自己的主力7军、46军和48军,逐次向湘赣边境以及南浔线撤退。同时,他还将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撤离到了衡阳,一路上炸桥毁路,抢掠粮食。
桂军虽然在撤退,却看不到一丝混乱,反而显得从容不迫、处处有杀招。白崇禧认为在平原上,肯定不是四野的对手。但将战场摆在多山的湘南地区,那就不好说了。毕竟桂军就是以山地战出名的。因此桂军可以占据地利。
与此同时,我军进军的时间正值盛夏,天干物燥、烈日炎炎。四野大军多由东北人组成,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炎热的天气。相比之下,长期生活在亚热带的地区桂军,更能适应这里的天气。这样一来,桂军又占据了天时。
因此白崇禧的南撤并非败退,而是一招毒辣的“拖刀计”。他希望中南地区崎岖的地形和炎热的天气,可以拖垮第四野战军。等把四野拖到油尽灯枯,就是桂军反击之时。
那么白崇禧得逞了吗?确实得逞了相当一部分。
自渡江以来,四野大军一直高歌猛进,一路攻城拔寨,陆续夺取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但另一方面,我军却始终无法撵上桂军。每当要与敌交手,白崇禧就像泥鳅一样,呲溜地逃之夭夭,让人好不气恼。
更让人恼火的,是中南地区酷热的天气。当时正值六、七月份,湖北、湖南迎来了惊人的酷暑。
6月26日,十五兵团上报气温。“野司:今午摄氏四六度。”
6月28日,十二兵团焦急地上报东总。野司:今十二时气温室外(阳光下)四三度,室内三二度。
7月12日,十二兵团参谋长解方再次上报前指。野司:“今日长沙气温四十二度。”
四野老兵翟文清曾回忆道:
“我们2月下旬从平津南下时,天还挺冷,越走天越暖。大家都挺高兴。4月1日打下信阳,天就挺热了,追击敌人时有人昏倒了,也没在意。在东北,大冷天追击敌人,也有累吐血、昏倒的。但谁也没想到,也根本不明白中暑是怎么回事。”
对于中暑这事,东北人根本没什么概念。虽然他们也会说“真是热死人”,但他们却根本没想到,太阳真能热死人。
四野大军进入湖北时,已经是七月了。武汉是全国有名的大火炉。到了七月,气温可以轻松攀升至40度。毒辣的太阳几乎要把一切都烤化,而四野的战士们却依然顶着大太阳进军。
事实上,东北的夏天也很热,中午的太阳也很毒。但是到了阴凉处,就会好很多。到了晚上,基本就不热了。然而在湖北,昼夜温差很小,室内室外也是一个样。白天四十度,晚上依然三十度。白天晒得人晕晕乎乎,到了晚上依然能热得人睡不着。
在炎热的气温之下,那些没有被敌军炮弹打倒的四野猛士,却被太阳热倒了。在追击白崇禧的道路上,不断有人晕倒。中暑的人头昏、恶心、胸闷、喘不上气,重的高烧四十度,手脚抽搐,口吐泡沫。
各军、各兵团的告急电报像雪片一般飞向四野司令部,一眼望去,都是“热死人”三个字。7月23日,林彪给军委发了一篇电报,向毛泽东等领导人详细描述了四野的困境:
一、38军7天内发病3400多人,其中疟疾占百分之五十。39军行军中,一天即中暑500余人,又在5天内仅疟疾病员即发生645人。
二、15兵团现有病员万余名,仅4日至13日的9天里,即减员4536人,其中热死25名。48军161师3天中发生病员800余。43军127师15天的行动中,非战斗减员为1839名。其中不少连病送医院占二分之一。以上均系零星反映材料,实际不止此数。21日41军渡江南,沿途皆是病员。
看着在烈日下行军的四野军人,当地的老百姓看得直摇头:
“三国曹操那时候都不会这么打,七八月也不发兵啊!”
想当年曹操下江南,号称80万大军,也都是北方军人。在南方的酷热之下,曹营之中疫病流行,大大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后来曹操之所以兵败于赤壁,不仅仅是因为遭遇了火攻,很大程度也是败在了天气之上。当年曹操所遭遇的窘境,如今又在四野身上重演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补给渐渐跟不上了。前线军人每天只能喝粥度日,吃不到半点盐星。众所周知,中暑的人必须及时补充盐分。没有食盐,因中暑而牺牲的将士只会变得更多。
许多人说,水土不服,老天爷真的把“东北虎”折腾成了“病虎”
三、兵强马壮运动
毛泽东是湖南人,林彪是湖北人,四野的很多将军也多是南方人。对于南方的炎热,他们的心中是有数的。
四野之所以在盛夏向南方进军,其实也是有难言之隐的。毛泽东曾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自知大陆已经不可保,因此不断将军队、武器以及黄金运往台湾。而白崇禧,则将海南作为自己的退路。若不能及时在大陆上歼灭敌人,等敌人逃到了海上,就不好办了。与此同时,美军随时有可能进行干涉。我们必须赶在美国入侵之前,将蒋介石和白崇禧彻底解决掉。
毛泽东一向爱兵如子,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能赶在三伏天之前抓住白崇禧的主力,因炎热而减员的现象应该可以避免。
因此从六月份开始,毛泽东就一直催促林彪进军。6 月2 日这一天,毛主席给林彪发电:
“各军到齐……可以齐头并进,一气打到赣州、郴州、永州之线”,“使白崇禧各部处于我军猛打猛追,骤不及防,遭我各个歼灭”。
他甚至忍不住对周恩来、朱德等人大发牢骚,说:“你林彪累了,白崇禧就不累?兵贵神速,他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休整太久。”
然而到了7月下旬,毛泽东和林彪终于明白,从客观实际来说,盛夏进军确实不太明智,桂军的主力不是那么好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先休整一下吧。于是在7月23日,林彪等人致电军委以及各兵团:
“湘赣主力部队决在三伏天内不做大的行动,以利于休养主力以及开展地方工作,各军应进入指定地点休整;休整期间,为扩大占领区以及对于尔后之进兵,各兵团均应派出先遣师压迫敌人东退。”
林彪等人认为,炎热、疾病以及缺粮问题,使四野大军不得不进行一番休整。既是休息、治病、养病,也是等待后方筹集粮草,修好道路,将粮草运上来。
早在7月16日,毛泽东就提出要以“大穿插、大迂回”的方式围歼桂军。眼下正值三伏,不经过休整,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7月26日,毛泽东复电林彪等人:
“盛夏行军,病员大增,极为悬念,你们已改为旅次行军以及三伏休整,当可使情况改善。”
在毛泽东的关注之下,从8月1日至9月10日,四野主力11个军和二野四兵团4个军,分别在鄂西南、湘西、湘中和赣中、赣西南休整40天。时称“兵强马壮运动”。
各军到达自己的驻地之后,立即进行了休整。很多战士因为太过困乏,倒头就睡。有老兵回忆:
“那觉可睡得真吓人,一些人20多个小时还不醒。之前行军打仗时,起床了,谁没动弹,就吓人一跳,八成就得赶紧送医院。这回隔上个把小时,值班查铺的就挨个儿过来看,重点人物再把手放鼻孔上试试,就怕有人睡死了。”
有人醒来后就说:“这一觉可救命了。”
大家睡足了之后,医生赶紧跟战士们讲解卫生知识,重点传授如何防暑、如何防蚊、如何防疟疾。
等粮食运到之后,战士们又吃了久违的一顿饱饭,行军路途中损耗的元气,如今渐渐补充了回来。为了给战士们补充盐分,后勤部门找来了许多小鱼小虾,用盐一腌,就发给了各部队的炊事班。有道是“臭鱼烂虾,吃饭的冤家”。腌虾腌鱼既下饭,又能补充盐分,真是一举两得。
病养好了,伙食好了,“东北虎”又虎虎有生气了。
休息了个把星期后,四野诸部队重新恢复了训练,重点练习林彪的“六大军事原则”。大家伙食好了,营养上来了,体力有了保障,战士们训练更有劲了。
同时我军针对白崇禧“灵活、机动”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训练。基层干部、战士主要练体能,练山地战的迂回、包围、追击,首先解决“追得上”的问题。团以上的干部主要练战术,特别是“四快一慢”“一点两面”“三种情况的三种打法”。
通过“兵强马壮”运动,原本就十分强大的第四野战军变得更加强大了。等天气慢慢转凉,白崇禧的末日就到了。
四、决战衡宝
1949年9月12日,四野十一军带着陈赓的四兵团,兵分三路,向白崇禧杀来。这一次,白崇禧已经退无可退,被迫在衡宝与四野主力进行了决战。
战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是诡谲的。45军第135师在无意之中,突然在林彪的视线中消失,又突然在白崇禧的眼皮底下冒了出来。
白崇禧见状,立即派出主力部队,将135师团团围住,决定先将之吃掉,再对付林彪的主力。然而林彪应变极快,在他看来危机也意味着机遇。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越级指挥。他电告135师:“你们部队由我直接指挥。”
在林彪的指挥下,135师据守险要之地,拼命抵抗。桂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始终无法拿下135师。就在这时,四野数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白崇禧见势不妙,立即鸣锣收兵。然而林彪岂会再让白崇禧跑掉,他所指挥的135师像一座堤坝一样,拖住甚至堵住敌人的撤退。
经过“兵强马壮”运动,四野的每一个战士都壮得像小牛犊似的,跑不死、追得上,在速度上全面压倒了桂军。
就这样,桂军全线崩溃,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七军军部被歼、172师被歼,171师和138师、176师在向东南方向逃窜时,被我40军119师堵个正着。在这场衡宝战役中,国民党军被歼灭了4.7万人,我军伤亡也有4000余人。由此,白崇禧的本钱丧尽,再也不能和我军作对了。正如七军副军长凌云上所云:
“这两个军被消灭后,白崇禧逃亡广西的残部虽然号称30万,均闻风丧胆,一与解放军接触,即土崩瓦解。”
12月1日,白崇禧从桂林飞往海南岛。他花费大量金条向薛岳租借了大量舰船,准备接应部队去海南岛。
然而白崇禧在船上等了6天6夜,却始终不见一兵一卒到来,电台里,连一丝回音也没有。原来林彪早就将他的部队合围于广西,消灭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