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头琴艺术博物馆

作者/孙树恒

我认识内蒙古马头琴制作师高金柱老师时间不长,有次高老师加了我的微信,是从他的微信号“七狼马头琴”才感兴趣的。他是马头琴私人定制系列开拓者,一干就是20多年,聊起了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希望我去看看。

2024 年最后一天,大盛魁文创园北区,红灯笼高挂,彩车缤纷,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上了浓厚的节日色彩。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却寻得了一处静谧之地——马头琴艺术博物馆。

马头琴艺术博物馆与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相邻,大门敞开着,仿佛在无声地邀请着每一位路人。我轻轻踏入,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几缕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四周静悄悄的,但我却仿佛听见了一阵阵低沉而悠扬的马头琴声,在空气中轻轻萦绕,诉说着那遥远而神秘的故事。

这里是马头琴的殿堂,自2016 年5月成立以来,便承载着马头琴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辉煌。虽然场馆不大,占地仅600多平方米,但馆中却陈列着500余件精美的马头琴、潮尔、四胡、三弦、雅托克、火不思等蒙古族乐器及相关艺术品。

我漫步其间,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马头琴的身影。它们或古朴典雅,或精致华丽,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与草原、与牧民、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我轻轻推开展厅的门,仿佛踏入了一段古老而悠扬的传奇。展厅内静谧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我凝视着展厅内的文字介绍,了解到马头琴的历史悠久,它的根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拉弦乐器奚琴。从远古的胡琴开始,它们形态各异,或像羊角,或如鹰喙,或模仿兽形,但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一簇梳理整齐的马尾,是游牧民族先人发明马尾弦琴的基本材料。展厅内几部古斯拉两弦琴、单弦琴,多少能够看到一些古代马尾弦的影子。北宋欧阳修的诗词里曾这样记载那时的胡琴:“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落泪”。其中一把名叫“雅托克”的琴是从蒙古国的古墓中发现的,后研究表明这是古代游牧民族使用的弓状雅托克,后人以出土的雅托克为设计蓝本重新制作了弓状雅托克。

根据范子烨、莫尔吉夫、布林巴雅尔等学者的研究,马头琴造型的演变经历了民间到宫廷,再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据我国史籍记载,蒙元宫廷和满清宫廷的胡琴,其造型均为龙头。至十九世纪,以马头为首的马头琴乐器才日趋多见了。而到了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歌唱生活的重要乐器。

800多年前,马尾弦琴伴着蒙古马的驰骋,传播到欧洲。而如今,马头琴将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奔向国际大舞台,向世人展示蒙古族崭新的风采。



一束光线柔和地洒在一把古朴的马头琴上,那便是今日的主角——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中的“潮尔”。马尾胡琴虽然历史悠久,但普及“马头琴”这个名称的时间并不长。“马头琴”一词并非蒙古语固有的词汇,在蒙古传统词汇中有自己的名词,除了当今普遍称谓的“莫林胡尔”外,诸如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潮儿”,流行于锡林郭勒、察哈尔草原的黑力(叶克力)“奚琴”即希纳根胡尔等。

一把把马头琴,梯形琴身透着岁月的痕迹,琴柄上雕刻的马头栩栩如生,仿佛正凝视着远方。我走近细看,那精致的雕刻,每一处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与情感。相传,很久以前,一位深情的牧人因痛失心爱的小马而萌生了制作乐器的念头。他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了一把二弦琴,又按小马的模样精心雕刻了一个马头镶嵌在琴柄的顶端。于是,这把承载着深情与怀念的琴便得名“马头琴”。

站在展厅中央,我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旋律,悠扬而深沉地诉说着草原的故事、牧人的豪情以及那份对小马深深的眷恋。这一把把马头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我沉浸在这份古老而悠扬的传奇中久久不愿离去。



“一曲《万马奔腾》宣告马头琴

这一古老乐器的新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马头琴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年代,几代艺术家们,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将马头琴制作工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拓展了马头琴演奏音域,使表演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从此,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手工艺世界这里静静地诉说着马头琴的诞生与变迁。我仿佛看见一位匠人正俯身专注于手中的琴杆那是一块精选的硬木在他的雕琢下渐渐显露出流畅的线条预示着即将成为一把马头琴的灵魂部分。

马头琴这蒙古族音乐的瑰宝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精巧部分构成。共鸣箱选用上乘松木巧妙地雕琢成梯形两面蒙以精选的马皮仿佛能听见草原的风声在其中回荡。两根琴弦传统上由马尾精心制成定弦为反四度外粗内细这种独特的设置让马头琴的音色独具魅力。与常见的胡琴不同马头琴的琴弓并非夹在两根弦之间而是巧妙地在外侧擦弦拉奏这一巧妙的设计使得它能够奏出双音音色更加丰富多变。

随着时代的演进马头琴也在不断地革新。改良后的马头琴以尼龙弦替代了传统的马尾弦不仅更加耐用而且音量更大音色更为明亮仿佛能穿透云霄。音箱尺寸的扩大更是让琴声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震撼人心。这展厅不仅展示了马头琴的制作工艺更传递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生命的力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是不分国界的,马头琴大师们将这一传统乐器演绎得淋漓尽致。

20世纪是马尾弦琴的历史分水岭它勾勒出较为清晰的由马尾弦琴演变成为马头琴的历史轮廓。随着清朝的灭亡马尾胡琴走出宫廷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催生了色拉西、巴拉贡、马西巴图等演奏大师。他们肩负着传承马尾胡琴前因后世的历史使命在各自毕生的摸索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954年色拉西受聘到当时的东北音专任教一年。在此期间他曾经用潮尔和德国、法国音乐家的钢琴、小提琴合作同奏一曲。如果说色拉西是20世纪初东部潮尔演奏流派的代表人物那么巴拉贡则是西部莫林胡尔和察哈黑力演奏流派代表人物出现了“西部巴拉贡东部色拉西”这一奇葩的历史现象。

以色拉西巴拉贡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头琴演奏大师以桑都荣阿拉坦桑为代表的第二代马头琴演奏家以巴依尔、齐宝力高、布林巴雅尔、达日玛为代表的第三代马头琴演奏家以及以纳呼和、布和那森、李波、陈巴雅尔、千巴雅尔为代表的第四代马头琴演奏家们。他们传承着前人留下的丰厚的马头琴文化艺术遗产承前启后造就了草原夜空天河般壮丽的百年马头琴文化艺术奇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位职业马头琴演奏家桑都荣仍博采众长刻苦钻研终于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对中华蒙古族马头琴艺术新流派的形成和演奏技巧的系统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是蒙古族马头琴艺术名符其实的奠基人。他还与马头琴技师张纯华合作试制出多种型号的木面共鸣箱马头琴开拓了当今马头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齐·宝力高这位1944年生于科尔沁草原的世界级大师他的名字与马头琴已融为一体。展厅中他的照片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国家一级演奏家的荣耀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的责任以及那无数头衔背后对马头琴深沉的爱。他是科尔沁野马马头琴乐团的领航者也是蒙古国、日本等地马头琴文化的传播者。他的琴声如同草原上的风自由而辽阔。齐·宝力高先生在从事马头琴艺术五十余年的生涯里他科学地接受了传统民间音乐的熏陶娴熟地掌握了马头琴演奏技巧并且研习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马头琴的改革、更新、提高、发展以及马头琴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他创作了近百部经典马头琴独奏、协奏曲其中诸多早已成为金曲为世人所赏誉。

贺西格的身影跃入眼帘。这位1976年出生于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的演奏家以他独特的演奏风格让马头琴的旋律更加丰富多彩。他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仿佛在讲述着草原上的古老传说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青格勒他的作品《锡林河之声》如同草原的呼唤悠扬而深情。这首曲子在音乐会上响起不仅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热爱更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作为指导教师他用心传授马头琴的技艺让这份传统文化在北疆大地上生生不息。

站在马头琴大师的展厅中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琴声的交织那是草原的呼唤是马头琴的传奇更是内蒙古文化的永恒魅力。



踏入最后一个展厅我仿佛瞬间穿越国界来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世界。这里收藏着来自俄罗斯和中东国家的各式乐器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各自民族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俄罗斯的古斯里琴它朴实无华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古老的乐器在俄罗斯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民族音乐的象征。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穿越时光的长河诉说着俄罗斯的历史与传奇。

中东的乐器瑰宝们熠熠生辉。卡农琴那小巧的琴身如同竖琴的缩影却拥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色。当我轻轻触碰那琴弦仿佛能感受到古埃及的神秘与阿拉伯的韵味交织在一起。

而乌德琴更是被誉为“中东乐器之王”。它那梨形的琴身厚实的音质让人不禁沉醉。我仿佛能看到中东的艺人们在月光下弹奏着乌德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故事。

此外还有奈伊笛那低沉深远的笛声如同荒漠中的骆驼商团若隐若现;米兹玛尔那高亢穿透的唢呐声仿佛能传遍整个山头唤醒沉睡的大地;以及手风琴那欢快的旋律为现代中东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这展厅之中我仿佛能听到这些乐器共同演奏出的交响乐章。它们不仅展示了各自民族的音乐特色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这里音乐无国界只有对美好声音的共同追求和热爱。



从踏入马头琴艺术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这里是马头琴爱好者的乐园每一把琴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马头琴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它们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华丽精致每一把琴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轻轻走过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在耳边回荡诉说着蒙古族的历史与传奇。马头琴这草原上的音乐之魂以其独特的音色征服了无数听众的心。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马头琴的展品还见证了制琴师们的匠心独运。他们选材、拼板、调音、合板、上色、抛光一道道工序一点点打磨只为制作出一把完美的马头琴。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草原文化的深深敬仰。

对于马头琴爱好者来说这里无疑是他们的圣地。我知道许多人在这里沉浸在马头琴的世界中这里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让马头琴爱好者们能够相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音乐的热爱。



马头琴艺术博物馆不仅是马头琴的展示场所更是草原文化的传播者。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马头琴爱上了草原音乐也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2003年和2006年马头琴和蒙古长调、呼麦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站在一件古老的马头琴前轻轻抚摸着那光滑的琴身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耳边那低沉的琴声再次响起它像是草原的风轻柔地拂过我的心田;又像是牧民的歌唱深情而悠远。

在这岁末的上午我独自一人在马头琴艺术博物馆中驻足让心灵与这古老的乐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虽然四周无人没有见到馆长但我能深刻感受到馆长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马头琴这一独特乐器的珍视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坚定承诺。馆长通过精心策划与布展将马头琴的历史韵味与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在世界范围内, 这是关于冒顿潮尔的首次专题展览。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把热爱音乐的人们带进一个潮尔艺术的美好世界。”馆长希望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激发更多人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在马头琴艺术博物馆里却并不感到孤单因为那马头琴的低语已经足够温暖我的心房。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草原的呼唤感受到马头琴的传奇领略到北疆文化的永恒魅力。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