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要和一切好好告别,尤其是那些伟大的灵魂。
星空遥遥,美好的文字与伟大作家的灵魂一道,化作星星,在人类的历史上照耀着,他们以文字为羽翼,飞越了生命的长河,抵达了永恒的彼岸。
在2025年开头,我们首先要做的,也许是回头看,向那些我们再也不会见到的文学前辈们,像那些如星星般闪耀的文字,做一个告别。
「投稿指南」整理了2024年离去的十位中国作家,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
01 \谌容
2024年2月4日,谌容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谌容,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青年时代的她立志脱离家庭,参加工作。之后,她先后考取了部队文工团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很自然地走上了文学道路。
1954年谌容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后留在北京,在北京的经历为谌容提供了大量文学素材,也让她接触了当时文学的前沿阵地。
1975年,谌容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在改革开放后,谌容成为了那个年代里“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茅盾语)的代表, 先后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短篇小说集《太子村的秘密》等作品。
其中,《人到中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也成为谌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谌容将女性的自觉皈依于人的自觉,把对于女性的社会性探索立足于人类的社会性宏大视阈。
与其说谌容是在写女性,更不如说她是在通过女性的焰火烛照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她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关照与思考,并通过文字把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展现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之中,用毕生心血审视着我们的时代。
02 \ 齐邦媛
2024年3月28日,齐邦媛于台湾去世,享年100岁。
齐邦媛,辽宁铁岭人,是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父亲在1925年由于郭松龄叛乱,最终饮恨巨流河畔,这种历史的伤痛为齐邦媛日后的写作埋下历史的伏笔。
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在这里,大师朱光潜给了齐邦媛建议,让这位年轻的女学生走上了文学之路。后来齐邦媛到台湾,曾经先后任教于中兴大学、台湾大学。
齐邦媛一生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著有《最后的黄埔》《一生中的一天》等作品。
2005年,齐邦媛于八十几岁高龄,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历时4年,《巨流河》终于在2009年7月出版,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
“我对死亡本身不怕,怕的是缠绵病榻。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齐邦媛的一生,历经时代变迁,看遍两岸风云,却始终坚守着文学的阵地。
她曾经是台湾文学的缔造者和见证者,也曾经是两岸关系和近代中国变迁的亲历人。《巨流河》之于齐邦媛,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份人生独白和历史责任。
在书里,八十多岁的老人声泪俱下,一笔一划之间,家国情怀和历史的沉重透纸而出,字字看去,都是殉国者的鲜血和流亡者的眼泪。
03 \ 马识途
2024年3月28日晚19时25分,马识途因病去世,享年110岁。
马识途本名马千木,于1915年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忠县)。在文坛上,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青年时期,他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以学生身份暗中参加革命,在此期间开始涉足文学创作。建国后,马识途先后在党内担任多个职务,出版作品有《老三姐》《景行集》《夜谭十记》等。
其中,《夜谭十记》中的故事后来被姜文被改编为了电影《让子弹飞》,成为一代经典,马识途的名字也由此被更多人熟知。2020年,马识途宣布封笔。
长期笔耕不辍的马识途,被公认为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继郭沫若、巴金等人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少出夔门,志怀报国,奋斗百年。戎马与笔墨,革命和文学,他将两项事业,完美融为一身。只有阅尽千帆,才能在文学里回归自我,重新再少年;也只有浮沉荣辱尝遍,才能在字里行间做到文字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
《让子弹飞》剧本的“后劲”,如老酒一般让人十年难忘,背后离不开马识途的沧桑阅历和文字风骨。
04 \ 魏明伦
2024年5月28日,魏明伦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
1941年,魏明伦出生于四川内江,童年失学,九岁唱戏,十四岁即开始发表作品。不幸的是,特殊年代里,魏明伦先后数次遭遇“坎坷”,童年、青春均在动荡艰难中耗尽。
改革开放后,魏明伦先后创作出《易胆大》《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学戏本。其中,《变脸》文本部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被人们熟知。
作家冯骥才哀悼道:“老友明伦离去,我心伤悲。几十年友情只有长驻心间。明伦是戏剧杂文大家,又兼能歌赋,壮美辞章,酣畅文字,精绝戏文,称雄于世。明伦辞世,是当代戏剧和文学界的损失。惟望老兄走好,家人节哀,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对于时代而言,在戏剧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今天,魏明伦以四川方言入当代戏剧,为戏剧的创作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05 \ 痖弦
2024年10月11日,痖弦在温哥华逝世,享年92岁。
1932年,痖弦出生于河南南阳,本名王庆麟。1949年,痖弦南渡台湾,四年后,发表处女作《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在文坛崭露头角。1959年,痖弦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痖弦诗抄》,在华语诗坛引起极大轰动。
之后,痖弦与张默、洛夫创立“创世纪诗社”,三人由此被人并称为台湾诗坛“铁三角”。1965年,正值创作壮年的痖弦公然宣布封笔,随后开始潜心编辑出版工作。
晚年时,痖弦还曾积极推进两岸诗坛交流,被誉为“两岸文学交流报春的第一只燕子”。
痖弦的诗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泥土的根性是其创作的灵魂,他的每首诗里都可隐约看出泥土的影子。
他带着故乡去流浪,带着传统文化去流浪,就像其所说:“不是说太平盛世就没法写诗了,还是有痛苦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苦,有永远也写不完的诗。”
06 \ 聂华苓
2024年10月21日,聂华苓在美国逝世,享年99岁。
聂华苓出生于湖北宜昌,后于武汉长大,湖北应山(现湖北省广水市)人。1948年,聂华玲以笔名“远思”发表第一篇散文《变形虫》。
次年同家人到台湾,在刚创刊的《自由中国》当编辑。1960年秋杂志停刊后,聂华苓靠写作、翻译等工作维生。
1967年,聂华苓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国际写作计划”。这里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人。
中国大陆作家萧乾、艾青、汪曾祺、余光中、冯骥才、莫言等,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郑愁予、林怀民等,中国香港作家董启章、李怡、钟玲等,都曾参加到这个项目中。
假如聂华苓没有遇到保罗,假如文学的世界里面没有“国际写作计划”,文学的世界将会多么乏味呢?
无论是在创作视野、方向,还是深度方面,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对中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她的小说,无论是短篇、中篇和长篇,都怀有中华儿女强烈民族感情的创作心路历程。
1976年,二十四个国家曾联合推荐聂华苓、保罗·安格尔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
对于聂华苓来说,这株开在爱荷华的木棉花,根一直在大陆。
07 \ 蓝色狮
2024年11月21日,蓝色狮因癌症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6岁。
蓝色狮,原名陈惊鸿。晋江女频著名作家,因文风古朴细腻,广为读者喜爱。
2006年7月7日,蓝色狮首次在晋江文学城发布作品《月斜碧纱窗》;同年10月9日,发表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壶》;2009年—2020年,陆续发表作品《士为知己》《漂浮大陆》《锁龙里》《锁龙里续篇》《锦衣之下》《明月漫千山》《灵犀》等作品。
其中《锦衣之下》被改编为电视剧,全网累计播放量达到48.24亿,位居全网第三,成为了网络文学出海的代表之作,这也让“蓝色狮”这个笔名广为人知。
“书魂归星汉,锦衣不再,明月过千山,知己长存。”蓝色狮好友、作家天下归元将她最为知名的几部作品嵌入挽联,发博悼念。
作为一个2006年开启女频写作的作者,蓝色狮见证和参与了晋江原创女频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也见证了大IP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除了蓝色狮,近年来接连离去的网文作家还有七月新番、瞎书等等。他们的英年早夭,也让人们惊愕之余,不得不审视网文作家光鲜背后,所背负的重重压力。
08\叶嘉莹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于天津去世,享年100岁。
1924年,叶嘉莹生于北平一个富裕家庭,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54年,进入台湾大学任教,后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任教。
在海外的漂泊和苦难,反而铸就了叶嘉莹的兢兢业业和古诗词研究修养。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归国于南开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
直到晚年,叶嘉莹依然活跃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地讲授古诗词的文化。
一句先生耕耘讲坛,一身诗意典雅绝伦。叶嘉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古诗词和古典文化的传播。
从北平城里的海棠朵朵,到异国他乡的满身风雨,最后终老于南开校园的莲花满池。
叶嘉莹用一个知识分子独有的风骨,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浪漫主义。斯人已去,但诗词声朗朗不绝,还在她心心念念的土地上流传。
诗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 ”;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穿裙子的士”。
09 \王尔碑
2024年11月27日,王尔碑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
1926年,王尔碑出生于四川盐亭,因为出生当天父亲去世,故取笔名王尔碑,以作纪念。
20岁时,王尔碑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处女作《纺车声》,由此踏入文坛。毕业后王尔碑先后在《川北日报》《四川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发掘了梁平、张新泉、龙郁等著名诗人。
80年代初,王尔碑开启了诗歌创作“第二春”,她的首部诗集《美的呼唤》出版发行之后,曾风靡一时。在当年的成都诗人圈,流沙河、木斧、杨本泉、余薇野等人与王尔碑交情甚笃。
他们常于每周二私下聚会,从大慈寺到青羊宫,盖碗茶一端,就是数十年,后得名“星期二诗会”,至今为圈内一桩雅谈。
王尔碑曾有诗云:“葬你/于心之一隅/我就是你的墓碑了”。如今,年迈的诗人和诗歌一起,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不朽。
王尔碑的散文诗,柔和纯净、空灵简约,含蓄不失旷达、沧桑不失怡然。
她并不强调什么,但读她的散文诗,却处处感到感性与智性的相互渗透,所体现的思想有着她独特的深沉和辽阔。
对于熟悉四川文学和近代诗歌的人而言,王尔碑都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10 \ 琼瑶
2024年12月4日,在家中自杀去世,终年86岁。
琼瑶本名陈喆,出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出《窗外》《烟雨濛濛》《六个梦》等作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琼瑶向台湾地区中央电影公司出售小说《六个梦》版权,其中《追寻》和《哑妻》两篇被选中拍成电影,电影放映后大受欢迎,琼瑶在影院观影后,从此迷上把小说搬上荧幕,也就此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言情天后”。
90年代,伴随着《情深深雨濛濛》和《还珠格格》等热播电视剧的播出,琼瑶的名字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在晚年,琼瑶依然在坚持创作2018年,先后整理出版《琼瑶全集》,并完成长篇小说《梅花英雄梦》。
琼瑶小说中爱的主题不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是植根于理想的王国,这常常为人所诟病。
可这仍不可忽视其作品独特的魅力和影响的深远,大量诗词歌赋的运用让原本通俗的言情小说拥有了超凡脱俗的飘逸气质,这很“琼瑶”。
在琼瑶的后期创作中,借助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反复说明一个观点——“爱具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她的名字仍然能够引起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在家中留下风采洒洒的遗书,翩然而去,是这位奇女子留给世界最后的潇洒。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消逝并非心跳的停止,而是当一个人的名字和故事不再被提起,不再被记住。
作家们用文字构建了一个永恒的宇宙,他们的笔触穿越时空,即使肉身消逝,思想和情感依然在字里行间跳动。
每当人们的目光扫过那些星星般的文字时,都是在和那些不朽的灵魂对视。
愿作家不被遗忘,愿文学不被遗忘。
策划制作:翟晨旭 立忞
谨以此文,向他们和文学致敬
░人物篇▒
░ 观点篇▒
░ 杂志篇▒
░ 征稿篇▒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