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天德湖公园夏日景观。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今年上半年,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启动编制,由“1+8”扩容为“1+13”,新增江苏泰州、浙江杭州等5市。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新成员,泰州如何更好地融入?主城区海陵已经跃跃欲试。

近期,江苏泰州市社科联微信公众号“泰州知道”围绕“海陵如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个角度,接连刊发一组三篇调研文章。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组文章是海陵区政府、泰州市社科联联合课题组相关调查研究的成果。

对于上海大都市圈来说,泰州市海陵区是毫不起眼的“小块头”,“泰州知道”刊文表示,“小块头”也要有“大格局”,更要有大抱负,随着上海大都市圈扩容,长三角新一轮产业体系正在重构,海陵要在更高层级、更大格局上找准自身优势、找准方位定位,最大限度、最大力度彰显海陵特色海陵要素,在城市竞合中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抓牢跨越发展机遇。

“拥抱区域一体化、积极融入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抓住机遇才能迎来新发展,反之可能陷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窘境,甚至有可能再次‘边缘化’,千万不能辛辛苦苦加了群,不努力又被踢出了朋友圈。”文章说。

“要么边缘化、要么一体化”

泰州地处江苏地理中心,周边曾环绕着四个都市圈,东面有“1+8”的上海大都市圈,南面有苏锡常都市圈,西面有南京都市圈,北面有徐州都市圈。都市圈的主要标准是同一通勤圈,然而泰州与距离较近的南京相距150公里,最快通勤1.5小时,与上海的距离超过200公里,最快也要2个小时,由于与核心城市时空距离较远,泰州一度陷入“无圈可融”的尴尬境地,在城市竞合由“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建圈”的趋势下面临边缘化。

随着2022年北沿江高铁开工,泰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对泰州主城海陵来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泰州知道”刊文称,长期在各大都市圈“边缘”徘徊,“一体化”发展机遇难得。抢抓机遇融入上海都市圈、更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海陵追赶跨越、弯道超车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以昆山为例,其连续20年“霸榜”全国百强县之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对接上海。文章认为,海陵要抢抓“加群入圈”时点,在长三角坐标系里找准定位,在一体化大棋盘中统筹谋划,以合适路径、恰当节点融入都市圈分工体系,在参与产业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多资源、机会。

海陵区是泰州市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划面积307.12平方公里,占泰州全市约5.3%、占上海大都市圈约0.27%;2023年GDP为774.45亿元,占全市约11.5%、占上海大都市圈约0.42%,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小块头”。

“要克服‘自卑畏难’情绪,海陵‘小块头’带来的实力落差以及长期相对‘边缘’‘游离’状态,导致一些干部对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信心不足、兴趣不大。”文章表示,要解决“患得患失”心态,“有的同志担心沪苏浙大城市的‘虹吸’,融入都市圈使海陵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要解决“平庸守旧”问题,多谋“非常规”的硬招,“想不到”的妙招、“拼抢争”的真招,才能在新一轮竞争格局的重构中抢占先机、蓄积动能。

跳出海陵看海陵

“敢想敢做,才能快人一步。”对于如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文章表示,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必须要“先立乎其大”,跳出海陵看海陵,站位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看海陵,彻底摆脱“区域桎梏”、砸烂“圈层意识”,打破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要素论的束缚,敞开思想谋思路、放开手脚求突破,在更高的坐标系中谋划发展,在更强的竞争中选树标杆。

文章称,无数事例表明,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必须树立树牢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主旋律”,加强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推介,以项目招引的数量,集聚更多具有爆发力的增量,做大经济发展的总量。

谋定而后动。文章认为,要结合沪苏浙圈内城市产业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互补性,重点围绕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协同、园区合作共建等方面下足功夫,积极调研考察学习,深入开展圈内城市互补合作课题研究,明确自身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功能、协调联动发展的路径举措以及重点任务目标举措。同时,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充分发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引领作用,紧抓《泰州市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协同规划》研究编制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

文章说,昆山已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丰富的、成功的实践案例,海陵可对标对表“抄作业”,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内重点城市,找准对标合作重点伙伴,建立契约化、持久性战略合作机制,开展全面的、持续的、深度的对标战略合作,全方面提高科技创新、产业链构造、内需市场拓展等经济联系密度,使本地区深度参与、嵌入和承接中心地区都市圈经济。

在具体实操方面,文章认为,海陵应把握长三角地区产业空间重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契机,承接区域产业分工关键环节,奋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关键突破,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