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想要什么,我就假冒什么……”

这是央视在采访犯罪嫌疑人伍某之时,其向记者坦诚披露的伪劣制作机油的现状,但你绝对想象不到的是,这些机油的背后,究竟能有多暴利。



11 月 3 日,在《每周质量报告》中,央视将劣质假机油问题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中,这种出厂价仅仅为 45 元的劣质假机油,竟然在市场上以高达 400 元的价格进行售卖,其谋取的暴利令人发指。

更为严重的是,在使用这种假机油后,会给车辆发动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导致发动机彻底报废。



可话又说回来,从制作到销售,这样庞大的黑色利益链,他们究竟是怎么运作,最终流入市场的?面对假机油的猖獗,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该如何明辨?

完整的“产业链”

在报道中曾详细提到,这些假机油所使用的基础油来源于广东当地的一家企业。



据了解,该企业生产是华东地区的生产源头,他们的机油每升基础油价格仅在 8 块钱左右,不过其质量低劣,远远达不到正常机油的标准。

该企业生产机油的制作环节,卫生、环境均不符合标准,与其说是工厂,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小作坊。

他们通常使用劣质的基础油,甚至直接回收废机油,经过简单加工过滤后,确保其机油颜色、样貌与正版大差不差,这时再灌装到假冒的品牌包装中。



不过由于是回收的废机油,不管怎么样处理,都不可能有效做到将杂质彻底清除,从上面这种图片也可以明显看出,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按照他们业内的说法,则被叫做“高浓度”机油。

这些基础油的成本本就低廉,质量可想而知,按照当时工厂里的工人口述,他们自己都不敢使用这些机油,但是架不住这中间的成本很高,所以他们也愿意大量生产。

生产出来的机油一经问世,这时企业便会施展各种手段笼络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



他们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高额返利等方式,将一些经销商紧紧吸引在自己周围,随后企业以显著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这些问题机油卖给下游的汽修厂或零售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漏洞。

对于那些缺乏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下游商家来说,很难准确辨别机油的真伪和质量优劣,而这些不法企业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伪造的合格证书等手段,将假机油伪装成正品。

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从中牟取高额利润。



当然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与先进检测手段的汽修厂和汽车美容店,能够从中看出破绽,识别出这些假机油的真面目,但为了降低成本,他们还是全然不顾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选择购买并使用假机油。

甚至在车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直接将假机油用于车辆的维护保养,他们通过这种欺骗消费者的恶劣手段,肆无忌惮地赚取高额利润,而这无疑是假机油流向消费者的常见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在得知该企业生产的假机油后,他们甚至还可能凭借与不法供应商的特殊关系,获得更为便宜的价格,进而大量购买这些假机油。

只要相关人员心照不宣,闭口不言,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隐秘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他们沆瀣一气,秉持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扭曲理念,而无辜的消费者反倒成了这黑色产业链条之间的“受害者”。



为了确保运输环节能够做到天衣无缝,不会露出丝毫马脚,那些制假企业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会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将假机油从生产地秘密运往销售地。

在一些跨地区的重大案件当中,所涉及到的物流运输网络更是极为复杂。

他们可能会借助公路运输,利用伪装成普通货物的车辆,甚至还会利用铁路运输,将假机油藏匿在大批正常货物之中,企图蒙混过关。

通过这样错综复杂的物流运输网络,这些制假者得以将假机油源源不断地分发至各个城市和地区。



可对于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和创新,也削弱了整个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让不少消费者在冥冥之中纷纷中招。

众多消费者经销商纷纷中招

“现在的市面上的机油,有80% 都是高仿机油!”

据央视的跟踪报道,在云南省玉溪市,有一位杨先生,就在三个月前,他为自己的爱车安排了一次常规的汽车保养,他前后花费了 500 多元,在当地一家颇具声誉的汽修厂购置了 4 升某知名品牌的机油。



维修人员按照规范流程,认真仔细地为杨先生的汽车进行了机油更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大约 2 个月的时间,杨先生在日常驾驶中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汽车出现了异常。

车辆发动机开始频繁抖动,起初杨先生还以为只是短暂的小问题,并未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愈发严重,没过多久,机油故障灯竟然亮了起来,当他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后,进行检查后才发现,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像杨先生这样的例子,倒还不少,截止2024 年 1-9 月,全国至少告破 16 起假机油案,仅上半年披露的假机油案中,有的涉案金额达上亿元,波及范围多达 22 个省份和城市。



机油主要的功能是润滑发动机内的各种运动部件,而假机油的润滑性能差,不能在部件表面形成有效的油膜。

活塞在气缸内上下运动时,正常机油可以保证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的顺滑,而假机油会使活塞与气缸壁的磨损加剧,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长期使用假机油可能会使发动机内部的磨损程度超出正常范围,大大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假机油不能提供良好的润滑,还会使发动机内部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这就会导致发动机在运转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从而降低燃油经济性。



据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假机油的车辆相比使用正品机油的车辆,燃油消耗可能会增加 10% - 15% 左右。

机油会对发动机的一些部件起到密封作用,如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而假机油不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会导致发动机的密封性下降。

这样一来,不仅会出现机油泄漏的情况,使机油量减少,进一步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而且密封性下降还会使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受到损失,因为部分气缸内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保持,导致燃烧效率降低,车辆的动力性能变差。



对于这样的汽车保养,还真不如不保养,起码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事!

不止是消费者,作为经销商的林先生同样深受假机油的毒害。

林先生是一位机油的经销商,为了让自己的利润扩大化,他低价购置了大量“正版”品牌机油,随后频繁地出现在云南省玉溪市,遍布了十多家汽修厂,积极地推销着某知名品牌机油。

要知道,该品牌 4 升装的正常采购价格通常在 400 元上下,这是市场普遍认可且相对稳定的价格,然而这位林姓男子所推销的同品牌产品,价格却低得没边,只需80元。



他原本以为自己所售卖的机油不存在任何问题,甚至满心欢喜地觉得自己成功薅到了“资本的羊毛”,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取这些机油,再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售出,简直是一桩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部门的检验,其机油的多项关键指标均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严格要求,毫无疑问,这些机油属于彻头彻尾不合格的假机油产品,而林先生反而成了这黑色利益链中的“帮凶”!

在后续的审问中,林先生表示自己是在网上购买的机油,从广东一带发过来,而与自己的沟通交易的,正是开头提到的伍某。



对于这种情况,林先生悔不当初,表示自己不应该当时贪图小便宜,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像林先生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有很多,2024年据相关报道显示,玉溪市公安局江川分局 4 月公布的假机油案中,犯罪嫌疑人有 100 余名全国各地未授权的经销商 。

而在山西省晋城市公安机关 3 月破获的假机油案中,赵某等下线销售商大量对外销售假机油,甘肃省酒泉市公安机关 6 月破获的假机油案,也涉及多个犯罪团伙及销售渠道。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打击假机油行业,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该如何选择正规,且没有套路的正品机油呢?

如何避免假油陷阱?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贪图小便宜!

从刚刚提及的消费者杨先生,到经销者林先生,他们最初均是出于贪图些许小利的心理,最终却酿成了重大的灾祸。故而,我们在购置机油之时,务必要选取与市场价格相近的产品,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规避机油的误买。



同样,刚刚提到的机油,颜色也是最直观能被察觉的,正品机油色泽清纯透明,无杂质、悬浮物、沉淀,颜色均匀;假机油色泽深、浑浊,呈黑褐色,有杂质、沉淀,晃动时流动性差,甚至有拉丝现象。

一些不良经销商口中的“高浓度机油”,这种说法纯属瞎扯,也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无非是他们掩盖假机油本质的托辞罢了!



如果无法进行颜色的甄别,我们也可以进行称重测试。

以 4L 容量的机油为例,正品机油每桶称重约 4.9kg,重量误差小,而假机油壶重较轻,多在 3.5kg 左右,且称重偏差大。

另外,正品机油的防伪标志通常呈现出清晰、完整的状态,其具备高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难以被伪造,消费者查询起来也十分方便,通过官方指定的渠道,如扫描二维码、输入验证码或者拨打查询电话等方式,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获取产品的真伪信息。



而假机油的防伪标志,往往会出现标志不清晰的情况,模糊的图案和文字让人难以辨认;也可能存在缺失的现象,关键的防伪元素不见踪影。

有的假机油甚至能完好粘贴,仿佛随意就能贴上的标签,毫无牢固性可言,并且一撕即烂,当消费者对这些假机油的防伪标志进行查询时,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假的。

只有我们自身认知的提升,这些无孔不入的假机油,便能被我们统统拒之门外,加之监管部门的管控,相信在这样的双重保障之下,“假机油”必将无处遁形,逐渐从市场上消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