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几天回老家,听爸妈说起一件事,心里挺不是滋味。

楼上的邻居张叔,今年年初查出了病,经过几个月治疗,还是不幸去世了。

整个过程,他女儿只回来看过一次,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说起张叔的女儿蕾蕾姐,可是我们这一辈中的佼佼者。

高考时保送国内顶尖大学,后出国读研,毕业就直接留在了法国。

几年打拼下来,蕾蕾姐在异国站稳了脚跟,买房买车结婚生子。

每次回家过年,我妈总忍不住唠叨,说蕾蕾姐那么优秀,我怎么就干啥啥不行。

考学只能读个二本,工作也不稳当,只能在二线城市背着房贷混日子。

但张叔的事一出,我妈好像也有所触动,竟第一次说起我的好。

说我虽然没出息,但家里有事一个电话就能赶回来。

她和我爸有个头疼脑热,我也能随时接到身边照顾。

我妈就很感慨:“这孩子啊,还是留在身边好。”

这句话,让我想起那个很有名的“养儿金字塔”理论。

金字塔最顶端的“一等孩子”,是留在老家工作的,最不起眼的那一类。

中间的“二等孝子”,是去大城市扎根,有事就回家帮忙,没事就像飞远的风筝;

最底层的,竟是我们常说的“好孩子”,出国留学的,干大事做买卖的,成龙成凤的。

更扎心的说法是,把孩子送出国,就相当于“没生”;让孩子干大事,就等于“半生”。

养娃这事,真是两难啊。

盼着他出人头地,可他太优秀的话,似乎也有后顾之忧。



一个残酷现实:

并不是孩子越优秀,父母就越幸福

看过一个报道。

一位85岁的退休校长,因为半身不遂住在养老院里。

平常探望她最多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曾经教过的学生。

她儿子并非不孝,而是移民国外后,很少回家,只寄钱回来。

但这位老校长有退休金,缺的根本不是钱。

有时候想想,她也挺后悔的。

年轻时盼着儿子飞上枝头,可如今年纪大了,又特别希望有孩子陪。

因为,漫漫长夜的孤寂,生病后的无助,逢年过节的冷清,都太让人煎熬。

一次,我陪我妈查体,也碰见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他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网上约号,完全听不懂分诊台说的话。

最后急得大哭起来,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苦苦哀求别人帮忙。

我实在看不下去,就上前询问。

几句话下来才知道,老人有三个儿子。

可都各自忙着搞事业,一个都赶不回来。

他们给老爹寄回来很多钱,可这些钱也只能冰冷地躺在账户上。

生活中,类似的事太多了,所以才有人指出:那个没出息的小孩,才是来报恩的。

作家铁鱼,讲过朋友老陈的故事。

老陈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家乡,学了熬鱼的手艺,开了一家小饭馆。

他有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做生意,老父母平常就跟着老陈过。

琐碎日常中,父母的大事小情全靠老陈一个人顶着。

可是,父亲脾气不好,总骂老陈“没出息”。

但一碰上事,他还得靠这个没出息的儿子。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过这样一段分析:

“有一种孩子,上完北大上清华,上完清华上剑桥,当访问学者满世界地跑,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但是你见他一年也就能一两回,还是隔着手机屏幕见的。

还有一种孩子,他以后就在家旁边上个普通大学,上完后就跟着家旁边找个工作。等我们以后老了,他就天天来陪着我们唠嗑,推着坐着轮椅的我们去旁边公园散步,带我们吃火锅。”

比起有出息的孩子,那些看上去并不成功的子女反而更有用。

现实就是这么矛盾。

给你赚足面子的孩子,给不了里子。

让你觉得平庸的孩子,却是晚年的依靠。





尊重孩子的命运,也接纳自己的因果

据《中国家庭教育状况白皮书》显示:

“部分家长在孩子获得成功之后,他们的老年生活反而增添更多的孤独和失落。”

越优秀的子女离家越远,认知代沟也更难逾越,对父母的晚年难免有心无力。

不少人意识到这点后,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变得犹豫不决。

到底是送孩子去更广阔的天地,还是为了晚年安稳把孩子拴在身边?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孩子有他自己的命运,决定权也应该在他手中。

作家陈瑜的《少年发声》访谈中,有这么一个案例。

有个叫小D的孩子主动联系她,想聊聊择校的困惑。

小D侃侃而谈,从自己的优势说到对生活的理解,从学习情况说到未来就业。

听得陈瑜心服口服,忍不住夸赞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谁曾想,这句认可,竟一下子激怒了小D。

这孩子面露不悦地说,“您这是在骗我吧?我怎么可能优秀呢?”

陈瑜一听很不解,但也隐约觉得小D肯定经历过什么才如此自卑。

经过几番交流,果不其然,小D常年生活在妈妈的打压中。

可这孩子明明不差啊,怎么就成了家长口中的笨蛋呢。

原来,小D有两个特别优秀的表哥,都在国外读书。

家里对小D的规划自然也是出国留学。

但小D不想出去,他判断自己是个求稳的人,更擅长本土生活。

访谈时,小D正读高二,他说自己会坚持参加高考,将来在中国发展。

陈瑜打心眼里为孩子感到高兴。

因为在人生重要转折点上,能追随内心的人,是幸运的。

曾经,我也就孩子走哪条路拿不定主意,如今看来,关键时候孩子会告诉你答案。

做父母的,更应该考虑,自己的余生要如何度过。

我总结了几条建议,今天分享给大家。

第一,尽早为养老做规划,这是咱们的后路。

比如,提前储蓄,不过度消费;

比如,多与同龄人交流,看看别人怎么打算的。

第二,多与孩子沟通,即便是远隔重洋,以现在网络的发达程度,随时联络也不难。

这需要我们别封闭自己,与时俱进一点,紧跟年轻一代的步伐。

第三,摆正心态,接纳任何一种结局。

无论孩子是飞黄腾达,还是承欢膝下,我们都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





父母子女一场,别辜负这场莫大的缘分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邮递员在送报时,发现客户的信箱被堵死了。

他只好不停地敲门,过了好一会,才有个老人慢悠悠地出现。

邮递员立马告诉他,有人堵上了您的邮箱,要及时清理呀。

没想到,老人却笑笑说:

“是我故意堵的,这样你以后来,就可以按门铃叫我了。”

邮递员不明白,为何要如此麻烦?

老人说,不麻烦,如果哪一天你敲不开门了,就报警吧。

原来,这老头一直独居,老伴走了,儿子也在国外。

这个故事,令我很心酸。

想想自己年迈的父母,如果有一天因为联系不上我而陷入困境,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不愿去离家太远的城市打拼。

就像作家李娟,在成名后,也拒绝去大城市定居。

一个很大的因由,就是为了多陪陪母亲。

她为妈妈买了个大院子,一有机会就陪妈妈出去旅游。

这份拳拳的孝心,着实令人感动。

《透明人》里有这么一句话:

“父母总是很懂事地和你说,我很好,没事的,你忙吧。

你就傻傻地相信了,从来没想过,上了年纪的人身子骨怎么可能一直硬朗。”

父母年纪大了,更需要我们的关怀与陪伴,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体谅而变得冷漠。

这世上最幸福的事,不是家财万贯,不是名誉加身,而是树欲静,风已止,子欲养,亲尚在。

《人民日报》有一段话提醒天下千万儿女:

“你的父母也许贫穷、也许无能、也许不懂道理,可别忘了你是踩着他们的肩膀,才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世界。”

不要只顾追逐自己的太阳,还请记得为父母搭起避风的屋檐。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父母有托举孩子的义务,但也要尊重他的人生抉择。

他走远了,我们祝福他,他在身边,我们珍惜他。

而身为子女,也要在父母年迈时,转身回来。

像小时候父母对我们那样,成为他们的依赖。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轮回。

父母子女是这天底下最深的缘分。

别辜负了彼此,别留下遗憾。

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一对父母和孩子都将迎来最为幸福的时光。

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