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向南怀瑾求一副对联,思索之后,南怀瑾挥笔写下八个字: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生在俗世间,凡有所求,必有所累。

想要活出坦然洒脱的境界,唯有先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欲望降到最低点。

譬如著名学者杨绛,以其学识和能力,完全可以追求更优渥的生活。

但终其一生,她却践行着“万人如海一身藏”的理念,对一切浮华虚名避之唯恐不及。

她把自己隔绝在喧嚣之外,用至简至真的方式,将生命修行至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恰如苏格拉底所讲:人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神明。



01

  • 看淡得失,活出从容。

人心难清净,皆因私欲重。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利益所惑,以为只有把眼前的东西都据为己有,才算不留遗憾。

但凡事都想争,处处总想得,到头来反而会让你陷入屡屡失望失衡的痛苦中。

人生真正的从容,是从学会看淡得失开始的。

杨绛在文研所工作期间,经常被当成“透明人”。

文研所与人民文字出版社合作出版三套丛书,所内的研究员都是编委,唯独杨绛被排除在外;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所内的研究员都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唯独杨绛没有接到任命。

身为所里学历最高的正研究员,副研究员们有的福利待遇,杨绛几乎都拿不到。

而到了做具体审稿或杂事的的时候,任务又全都会塞到杨绛头上。

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换作别人,可能难以接受。

但杨绛非但不计较,还乐于顺势而为,远离人际纷争,好躲在无人角落专注搞科研。

后来被翻译界公认为佳作的《堂吉诃德》,就是她在此期间潜心翻译而成的。

正所谓: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能做到知止知足,一个人的品行自然会变得豁达通透。

知道一时的小蝇小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追寻心之所向,遇见更辽阔的人生。

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年轻时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时,也有过一段类似经历。

当时拉特尔作为优秀学员,本有机会获得学校的推荐名额,进入顶级乐团工作。

但同学爱德华也瞄准了这个名额,并将他视为对手,处处找理由排挤他,诋毁他。

结果拉特尔根本不接招,还宣布要主动放弃竞争。

身边好友都忍不住替其愤不平,拉特尔却不以为意。

他很清楚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不急于这一时。

毕业后,他从小乐团助理做起,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一步步蜕变成为世界乐坛顶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

“陶醉于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怅于一时一地之失,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远方的星辰大海。”

人活一世,谁也无法事事顺意。

克制好自己的私欲与好胜心,不在小事上锱铢必较,才能腾出精力做真正有意义的大事。

当你肯笑着吃亏,淡然面对一切失去,你会发现,属于你的东西,一样也不会少。



02

  • 看破名利,活出自在。

看过杨绛散文《隐身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篇文章是杨绛自身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虽然集作家、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但她从不以此自诩,而是甘当一个“卑微”的普通人。

与钱钟书结婚后,夫妻俩一直靠微薄的薪水度日,过着屋寒餐简的生活。

记者黄裳去杨绛家拜访后,在回忆中感叹:没想到一个清华教授的家竟如此简陋。

家里只有最简易的装修,家具更是寥寥无几,唯一像样的东西,就是客厅那张摆满书的长桌。

虽然,如果杨绛愿意抛头露面,根本不缺赚钱的机会,但她都是有多远便躲多远。

1942年话剧《称心如意》创作完成,一经上演就一炮而红。

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杨绛能开签售会宣传自己的作品,却都被其一律拒绝。

自此她还立下原则,只写文章,绝不参与任何与卖书有关的事。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同样引发热烈反响。

出版社了解杨绛的性格,想办法换了个名头,邀请她筹划作品研讨会,还是遭到了直接回绝。

为什么对这些让旁人趋之若鹜的荣誉声名,钱财地位,杨绛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答案就在她书中所写:

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只求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人一旦沉迷于名利物质,就会日渐迷失本心,变得浮躁贪婪。

学会过低欲的生活,才是富养精神最好的方式。

蔡志忠早在年轻时就已经功成名就,却一直保持着极简主义的生活状态。

他不住高档房子,不开豪车,吃穿用度方面也极其节俭。

几乎从不买新衣服,常年穿着一件洗到发白的衬衫,和一双磨到快破损的鞋子。

很多人无法理解,拥有如此名气财富,何必活得如此节俭。

可对蔡志忠而言,摒弃物欲不从来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内在修为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

王阳明有言:“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身外的名利物欲等种种诱惑看似耀眼,却容易让人沉沦。

自己该做的,就是从枷锁中解脱出来,以轻松素简的姿态应对纷繁人生。

不争长短是非远,淡看名利天地宽。

炼就一颗淡泊之心,过最质朴的生活,你也就拥有了最自在的灵魂。



03

  • 看轻荣辱,活出无畏。

杨绛的一生,如一场跌宕浮沉的大戏。

她出身名门,享受过高等教育,也经历过高光时刻。

但命运的翻云覆雨之手,又始终与之相随,不时将她拽入谷底。

留学回国后,因时局动荡,杨绛和钱钟书一家不得不避居上海孤岛,尝尽颠沛流离之苦。

为了撑起家庭,杨绛一边包揽所有家务,一边还要打零工做家教,过得极其艰辛。

十年浩劫时期,她先是遭受打压迫害,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被剃成“阴阳头”。

后来又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被安排看菜园、清厕所,干尽各种脏活累活。

然而,即使经历再苦再难的时刻,杨绛都未有过只言片语的抱怨与哀叹。

光环荣耀,没能将她迷惑;风霜雪雨,同样也没能将她击垮。

这让我想起张衡在《归田赋》中所说: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当一个人懂得置身世外,做到心中无物,哪里还会轻易受什么荣辱成败的影响呢?

少欲觉身轻,寡欲心自明。

你对这个世界的欲望每少一分,内心的刚强就会多一分。

余秋雨曾因被恶意指控“诈捐”而饱受围攻与诽谤,从一代文坛巨匠沦为业内公敌。

但他的回应方式,却是不理不辩,只以“马行千里,不洗尘沙”八个字来激励自己继续做好文化钻研。

梁实秋在抗日时期,曾因战乱被迫背井离乡,从大城市搬到重庆偏远乡下破旧老屋内居住。

屋内风雨不蔽,鼠患猖獗,他却不嗔不恼,还为其取名“雅舍”,尔后安然于此地听风看雨。

人生从高处跌入低谷之际,他们都牢牢稳住了自己,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不是对苦难没有感知力,而是深知荣辱注定,未许强求。

何不看轻一切,在超然无欲中,顺应所有境遇。

《菜根谭》中写道:

“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福祸成败,荣辱浮沉,说到底,都人生常态。

而带给我们痛苦的,往往并不是经历本身,而是心中数不尽的繁杂欲念。

人无所求,则无所畏。

命运赋予什么,便平静接受什么,我们才能借助宠辱不惊的淡然,活出进退无咎的自如。



杨绛有句箴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欲壑从来难填,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太多,注定会反受其累。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越素简,越富足。

从现在起,给欲望做减法,少一点计较与贪求;给精神做加法,多一份清醒与淡泊。

我们生命的疆域自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宽阔。

到那时我们一定也能真正体会到杨绛先生的感悟:

原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