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黄河文献丛刊(全二十册)
编著者:闵祥鹏 主编
定价:18000元
ISBN:978-7-5013-8217-0
装帧开本:精装正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搜集整理日藏黄河文献,包括明刻本《说郛》卷六十五《河源志》,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朱镇山先生漕河奏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水经注删》等九种。其中,明刻本五种,清刻本四种。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海外黄河重要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它不仅为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黄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编著者简介
闵祥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黄河文明史与生态思想史研究。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中央财政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论著方面,先后《世界宗教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9部,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前言
黄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關黄河的歷史文獻卷帙浩繁,這些典籍記録着中華民族與黄河之間緊密相連的歷史脉絡。兩千年來,從《禹貢》、“賈讓三策”等早期治黄文獻開始,歷代學者圍繞黄河進行了長期探研。其中包括漢代王景,宋代程頤、宋敏求,元代沙克什、賈魯,明代潘季馴,清代靳輔、胡渭、朱之錫、栗毓美、魏源,民國李儀祉、張含英,以及現當代岑仲勉、譚其驤、史念海、鄒逸麟等。此外,近代中西交流以來,西方傳教士、科考人員、外交使節、記者等也留存了大量關於黄河流域的田野調查資料、學術論著、回憶録、新聞、圖片等。
黄河文獻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着豐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全面搜集海外黄河文獻,摸清存藏情况;在全面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與精神特質;利用黄河文獻,服務當代黄河治理、環境保護,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當前,國内黄河文獻的整理較爲系統,如《歷代治黄文選》(1988)、《中國水利史典·黄河卷》(2015)、《明清黄河文獻叢編》(2022)等。但流散海外的黄河文獻整理研究仍未得到學界足夠重視,亟需系統整理與搶救性保護。這些海外所藏的黄河文獻,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彌補史料之缺,探索黄河文化海外傳播的歷史路徑,也可爲復原近代以來黄河流域生態狀况,量化分析黄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路徑,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提供學理依據與文化依據。另一方面,海外黄河文獻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見證,也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對於展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厘清中華文明發展脉絡有着重要價值。充分挖掘海外黄河文獻,從歷史維度、文明互鑒視角探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於向世界展現黄河文化與中國精神,彰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海外藏黄河文獻内容豐富、形態多樣,不僅包括古代的治水方略、河工圖志、水文觀測記録,還有反映黄河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典籍等,它們跨越千年,爲全面、深入地理解黄河與中華民族的關係提供了獨特視角。但海外黄河文獻因館藏信息分散、文獻類型不一、涉及的版本或語種多樣,因此,搜集整理難度頗大。課題組通過深入梳理文獻,發現在日本、德國有多家海外圖書館藏有黄河文獻。
本書主要搜集整理日藏黄河文獻,包括明刻本《説郛》卷六十五《河源志》,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水經注删》等九種。其中,明刻本五種,清刻本四種。全書基本按照作者生年排序,生年不詳者,參考卒年排序。編者在整理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選擇國内未見的古籍。如朱衡的《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彙集了歷任河道總理的治河奏疏,爲國内所未見。目前國家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刻的《朱鎮山先生集》,僅收録詩、文、序、記,而缺奏議,這對於學界瞭解朱衡治河政策與思想,是一種遺憾。明嘉隆之際,朱衡、潘季馴先後交替總理河道,以不同措施治理黄河,或開河殺勢,或束水攻沙。可以説,《朱鎮山先生漕河奏議》的整理與出版,使明代治河政策多面性、反復性與曲折性得以展現。二是選擇版本更好的古籍。本書收録日藏《南河志》,相較於國内版本更早。按國家圖書館《南河志》卷二“朱公祠”條:“淮揚士民公建,高郵南門外,公不居,改爲珠湖書院,郎中徐標額曰‘司空别署’。”而本書收録《南河志》,有朱國盛自序,書於珠湖書院,而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均作珠湖别署,并存李思誠與朱國盛二序,故可知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所藏均爲明崇禎六年(1633)徐標續纂本,而日藏《南河志》當爲天啓五年(1625)初刻本。三是同一版本選擇品相更優古籍。朱之臣的《水經注删》,卷首鈐朱文印“佐伯侯毛利高標字培松藏書畫之印”“淺草文庫”“日本政府圖書”,流傳脉絡清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國家圖書館有同一版本,但有水漬,且前後葉文字重影、模糊,影響讀者閲讀。課題組在整理過程中,選擇更優版本,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獻原貌,確保讀者能夠清晰閲讀。四是爲保證文獻的完整性,對以黄河爲主兼及其他流域的文獻未删减。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海外黄河重要文化遺産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對中華文明交流互鑒、相容并蓄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它不僅爲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爲廣大讀者打開了一扇瞭解黄河、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窗口。我們期待,能夠激發更多人對黄河及其文化的研究興趣,促進海内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正如黄河之水,雖歷經曲折,終歸大海,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讓散落海外的黄河文獻如涓涓細流匯入世界文化的海洋,共同見證人類文明的輝煌與多彩。
閔祥鵬
二〇二四年七月
内页欣赏
总目录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潘竹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