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回到五千年前的中国,

广袤的原野上,长风袭地,走兽奔驰,

天空一尘不染。

假如就地支起一张巨型木桌,

把当时全国的所有食材集中起来做一席盛宴,

那么你会发现,

很多现在熟悉的味道在这里找不到踪影。

从小麦到西瓜

——中餐赘婿们

小麦

小麦是最早“入赘”中国的食材之一,过去一千多年来,它努力成长为一个家庭的口粮支柱。回顾当年,它跋山涉水,奔赴中国的万里之旅走得着实艰苦。

栽培小麦起源于九千五百年前的西亚,那时,一支名为“纳图夫人”(Natufian)的史前人类刚刚结束游牧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定居。纳图夫人并不是谁的“夫人”,这个名字来自发现其生活遗址的巴勒斯坦纳图夫。纳图夫人是最早从事农耕的人类,如果把人类文明史看成一局单机游戏,那么纳图夫人就是游戏开始后玩家“制造”的第一个农民。在定居之地,纳图夫人发现了种植的奥秘,他们种植小麦,酿造啤酒,甚至为了对付偷吃存粮的老鼠,破天荒地养了猫。


以纳图夫人的麦田为中心,小麦逐渐向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希腊及中国传播。小麦经历了无数次杂交,经历了游牧民与农耕者的接力传递,经历了数千年史诗般的漫长迁徙,克服气候、地理等种种不利因素,于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终于在黄河流域落地生根。

小麦甫一进入中国,就做好了成为面食的准备。但由于气候和种植经验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小麦产量并不高。再加上汉代以前,受制于磨粉技术的落后,小麦的主要食用方式不是磨成面粉制作面食,而是像米饭一样,蒸或煮成麦饭来吃。比起香糯的大米饭,麦饭实在有些难以下咽,因此被视为粗食,一些孝子守孝期间只吃麦饭,用这种朴素克制的生活方式表达孝思。


汉代,小麦打了个翻身仗,人们开始了解这位“赘婿”的潜力,并着重栽培。一直到唐代,面食仍属于上档次的东西。唐玄宗李隆基当王爷的时候,有一年生日,连碗长寿面都没有,岳父瞧着可怜,脱下自己的限量款“潮牌”紫半臂(短袖上衣)换了一斗面粉,才给李隆基擀了碗面条。堂堂王爷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在明代诗人笔下,麦饭大多用于祭祀,可能当此之时,世人才渐渐不复食用。

芸薹

油菜是世界上最具观赏性的可食用植物之一,也是当前重要的油料作物,中国古籍称为“芸薹”。

芸薹除了特指油菜,在现代生物学分类里,还指一批近亲蔬菜组成的“芸薹属”。芸薹属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的时间极为久远,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



白菜

传入之初,芸薹属植物的子用、叶用和根用之分,尚未如后世那样泾渭分明,古人将这一类蔬菜统称为“葑”。《诗经·唐风·采苓》写一个遭谗言中伤之人在首阳山疯狂挖菜,“采葑采葑,首阳之东”,挖的就是各种芸薹。

随后,中国人满级的种菜技能开始发挥威力,硬生生把芸薹属植物分化开来,中国人想吃它的根时,就把根部养得极大,培育出了腌咸菜用的芥菜疙瘩;想吃茎时,就把茎部养大,变成了榨菜;想吃菜薹,培育出了做扣肉的梅菜;榨油的油芥菜照例保留下来;最后一部分经过不断改良,分化为一种新型蔬菜——小白菜。

原始的野生葱类来自北方,大葱原生西伯利亚、西域以及漠北地区,帕米尔高原即以其悠久的产葱历史,在中国古籍上被称为“葱岭”。小葱原产自中国,不过若回到三千年前,生活在中原的夏、商、西周人是吃不到小葱的。当时,小葱掌握在境外部族手里。春秋时期,位于今河北、辽宁南部一带的燕国屡遭北邻山戎族侵掠,燕庄公邀请当时最强诸侯、霸主齐桓公帮忙,齐军北上大破山戎,将缴获的战利品小葱带回山东。现在,山东大葱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稳居全国之首。


从古老的菜谱——北魏贾思勰“贾指导”所著的《齐民要术》里,我们能找到一千五百年前葱的广泛应用:

羊胃为容器,装进薄薄切片的嫩羊肉、羊脂、豆豉、盐、撕开的葱白、生姜、花椒、荜菝和胡椒,埋入泥土,于上方燃起火堆,约一顿饭的时间焖熟挖出。

茄子

普普通通一道家常菜“地三鲜”用到了三种食材——茄子、土豆、青椒,其中茄子来自印度,土豆和辣椒来自美洲。看不出来,地三鲜居然是一道印度、拉美混合菜,诚可谓深藏不露。

茄子刚刚传入我国那会儿相当金贵,普通人难得一尝。隋炀帝还特意为茄子取了一个煊赫的名字,叫作“昆仑紫瓜”,听上去仿佛某种服食后可以增加几百年修为的神话仙草,连天子都倾心至此,足见茄子的魅力。


历史上第一道茄子烹制教程见载于《齐民要术》,来看看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吃茄子的。

材料:茄子、葱、黄豆酱、花椒、姜。

茄子纵向切成四条,葱白切丝,姜切末。

茄条入沸水略焯捞出。

油烧热,葱丝、黄豆酱爆香,下茄子炒。

注水焖熟,最后放花椒和姜末。

这道“缹茄子”大抵可视作红烧茄子的雏形。

元明之际,茄子的产量提高,这道隋炀帝口中的仙株瑞果俯仰默默,散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也悟出了用油炸法处理茄子的妙谛。

苹果

中国是有原产苹果的,不过今天我们吃到的大部分苹果是近两百年间陆续从欧美和日本引进的外来品种。

栽培种植苹果的老家位于中亚,距今两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最古老的塞威士苹果已经在天山脚下发荣滋长。世界上的水果之所以大多比蔬菜好吃,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吸引动物食用,以便把种子带往其他地方开枝散叶。所以说,在人类出现之前,水果就开始自行传播了。塞威士苹果采用这种方式,经过千百万年的传播,分出了几个亚种,其中一支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故名新疆野苹果,即中国的原产品种。

这位中国苹果的老祖宗长得完全一副野果模样,果实直径仅2.5~4.5厘米,个头儿最大的也不过乒乓球大小。


两千年前,新疆野苹果的演化品种——柰,沿丝绸之路进入汉武帝位于长安的上林苑,从此在汉地扎根。

到了元代,有人从佛经中得到灵感,给柰取了一个别名,叫作“频婆果”,简写为“频果”,这就是苹果之名的来由。

清同治十年(1871),美国人将西洋苹果携至山东烟台种植,大而脆的外来品种逐渐取代了本土的柰。短短一百五十年,西洋苹果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1年,全球苹果总产量约八千二百万吨,其中中国独占四千五百万吨,超过其他国家产量总和。

西瓜

西瓜就像贾宝玉口中的女孩子,92%的成分是水,名副其实“是水做的”。作为世界上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它的原产地却位于干燥的非洲中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五千年前,埃及就引进了西瓜,希腊则要到公元前四世纪才出现吃瓜群众。西瓜一路辗转,经埃及、古罗马、西亚、回纥、契丹,漫漫数千年方传至中土。



南宋初期,礼部尚书洪皓出使金国,被金廷扣留十五年,其间不卑不亢,宁死不屈。后来随着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名将横空出世,宋金的战争形势有所改观。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金国释放洪皓,洪尚书走的时候顺便带了一批金国的西瓜,回到江南栽培成功。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西瓜产量约一亿吨,其中,中国产出约达六千零八十六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更令人瞠目的是,这六千多万吨西瓜中,只有不到零头的4.7万吨供给出口,剩下的全被咱们自己吃掉了。


《古人吃什么》

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

纪录片式的语言

饕餮客的“自我修养”手册

中国画报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