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九一一:辛亥革命大背景中的东莞故事(之3)



抗日时期的蒋光鼐

蒋光鼐将军(1888-1967)是一位出生于东莞虎门的杰出爱国将领,他除了领导名扬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战役,组织福建人民政府朕共反蒋,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工作。而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奔赴武昌参加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两次东征、北伐等革命事迹却鲜为人知……

一、武器被没收后,还在读书的学生军蒋光鼐从南京驰援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后,举国欢腾。

1906年,弃文从武的蒋光鼐从东莞师范学堂肄业,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同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后考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继续在军事救国的道路上前进。



武昌起义实况图

得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学校中的同盟会会员们,纷纷摩拳擦掌,立即筹备起事响应。校方对于时局的走向还看不清,把学生军的武器收缴藏匿起来。同学们认为与其在南京赤手空拳,不如干脆到武昌参去加起义队伍。

10月15日,蒋光鼐、李章达、袁煦圻、张廷辅等东莞籍同乡及江苏陆军小学的陈果夫等组成第一批援军,由陈铭枢带队,奔赴武昌。



武昌起义战斗场景

从11月16日开始,黄兴亲自指挥发起对汉口的总攻。蒋光鼐和同学们于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报到。他们被编为首批中央第二敢死队,第二天即参加了汉口龙王庙的登陆作战,并随黄兴坚持了五十多天大小战役。

作为总司令部的督战队员,蒋光鼐随第三路义军从汉阳向汉口进攻,但因一、二路义军未予配合,战斗失利。退到汉水岸边时,浮桥已被挤断,不少士兵坠落水中,他幸运地搭上最后一艘接运小船,返回汉阳。进攻受挫后,有些学生萌生退意,不辞而别,蒋光鼐则留下来坚持战斗。先在汉阳阻击清军,汉阳失守后转移到武昌,继续与清军对峙。

南北和议签订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元旦成立,随即开始遣散军队。蒋光鼐因战斗有功,收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入学通知书,得以继续深造。



在报到前,他回到家乡,与同县大宁乡的谭妙南结婚。同年6月,蒋光鼐又和李章达一起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1913年6月,江西李烈钧准备讨袁的消息秘密传到保定军校,蒋光鼐与同学张廷铺、季方等30多人毅然离开学校,奔赴江西。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省湖口县就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全国,讨伐袁世凯,正式掀开“二次革命”的序幕。李烈钧委派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蒋光鼐为右翼军司令部少校参谋。讨袁军因寡不敌众,被袁军击溃,蒋光鼐与同学张廷辅随群溃兵沿小路退入福建,又乘船到上海。1913年底,他与张廷辅通过关系,在一艘开往长崎的货轮上充当锅炉工,平安抵达日本。

祖传爱国为民的优良家风

蒋光鼐原名煚,后改为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虎门南栅乡桐园坊(今属三蒋村)。祖父蒋理祥是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同治三年授翰林院编修。父亲蒋子敏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入京为景山官学教习。

蒋光鼐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蒋理祥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是清朝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12月17日,距祖父去世整整16年。但是他的家世流传下来的精神品格品胆气学识,奠定了蒋光鼐人生之路的基础。



东莞虎门蒋光鼐故居—

家学渊源是祖父蒋理祥早慧的主要原因。19世纪的蒋家被称为儒业世家,其父蒋锡田,号春圃;父名慎存,号俞轩,诰封文林郎。道光乙酉年(1848)选拔,咸丰二年(1852)乡试中举,越年进士题名,选为庶吉士。

蒋理祥天赋极高,7岁能文。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四年(1854),东莞石龙红巾何禄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当局委托蒋理祥回家乡东莞操办团练,维持治安。红巾军进攻广州被打败,转而进攻虎门。蒋理祥率子弟兵在沙角黑松林抵御,击毙红巾军首领王义欢,取得虎门保卫战胜利。

没有想到,立下大功的蒋理祥却拒绝了馆选后的官场,入主龙溪书院讲席。蒋理祥不以讲席为谋生手段,不收俸禄之财,只为家乡培养人才。他认为,从当时的国力和东莞农业社会的贫困现状出发,教育当是救民富乡的途径。与人不同的是,蒋理祥注重人文道德,灌输爱国守土理念。



惠州龙溪书院

蒋理祥秉持操守,不为金钱所动。收藏家潘仕成编辑487卷的巨著《海山仙馆丛书》,蒋理祥协助其检校前后达20年之久。后来潘仕成获罪,蒋理祥竭尽全力营救。潘仕成洗冤后出狱,赠蒋理祥万顷沙屯田二十余顷,表达感谢营救之恩。蒋理祥受下后,转赠东莞明伦堂,作为公产,造福乡梓。

作为乡土名士,蒋理祥为乡家贡献不遗余力。在乡间组织“靖康团练”,联防护土;倡建育婴堂、溥善堂,救饥济馑,掩棺埋骸,收养弃婴,施医赠药,其乐善好义广为乡人称颂。

父亲蒋子敏从小文才出众,14岁应学院试。1891年,顺德才子李文田任京城督学,以襄文衔聘其赴京。



公车上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蒋子敏爱国激情高涨,难抑杀敌报国之心,被辽阳督师陈浞聘为幕僚。1895年,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国人愤怒。蒋子敏签名参加了康有为举办的“公车上书”,要求变革维新。
1897年,蒋子敏中举,授职景山官学教习,候铨吏部,讲授经学。因时政昏暗,蒋子敏壮志难酬,心情郁闷,遂流连诗酒。其所写《感事步陈石樵部曹原韵》一诗,便是这种心情的真实流露。

请缨无路志频伤,闲煞哥舒半段枪。奋臂义声传黑虎,惊心浩劫历红羊。安危局系思韩范,平准书工让孔桑。我颂觅巢巢未得,只今犹幸傍雕梁。
闻道京津壁屡摩,人心未去幸师和。沿途猿鹤全躯少,满座貂蝉误目多。孤注那堪成二掷,狂澜何自息余波?匹夫与有安危责,愿整中天返日戈。

1903年11月28日,在冰刀霜剑的京城中,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10天后,郁郁不得志的蒋子敏卒于北京,享年48岁。



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祖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龙溪书院的学生,而且深深的影响了子孙后代。父亲的忧国忧民的刺痛了蒋光鼐。作为他们的后人,蒋光鼐后来的种种伟大爱国行为,就是一代人良好的爱国为民家风的遗传和必然。


遵母亲遗嘱考入军校


蒋光鼐的母亲,出生于虎门白沙乡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亲郑筱湘,系乡间的饱学之士。虽然史料并没有记载郑筱湘怎样教育这个女孩子,但从郑氏对儿子蒋光鼐的教育来看,这个世家之女,肯定受到了良好的家学熏陶,多知书识礼。蒋光鼐在人生最重要关头的选择,就是母亲的指引。可以说,若没有母亲郑夫人的教诲,蒋光鼐的人生也许是另一个结果了。
188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蒋光鼐出生了。父亲在京城为官,郑夫人就是儿子爱国种子的播种人。发生在虎门鸦片战争的屈辱,林则徐销烟的壮举,关天培血战的气节,义兵节马的传奇等历历在目,郑夫人娓娓道来,进入蒋光鼐幼小的心灵。从此爱国的种子播入心田。犹如南宋时期岳母教子,郑夫人不是将精忠报国的训导刺在儿子背上,而是将它烙在儿子的心里。



蒋光鼐母亲郑氏家族位于东莞虎门白沙的郑氏大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病重的郑夫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难免牵肠挂肚,但她最难割舍的是仅仅15岁的小儿子蒋光鼐。那时候,少年蒋光鼐正跟随在家乡教私塾的大哥读书,懵懵懂懂的青春少年,对于人生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的猜想。
1903年11月18日,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这对蒋光鼐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更为不幸的是10天后,在京怀才不遇的父亲蒋子敏,在病中得知夫人去世的消息后,受到了沉重的一击,猝然去世。时年48岁。

父母相继去世后,要想继续学业几乎难于上青天。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为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 在东莞师范学堂,蒋光鼐结识了家住莞城的李章达、张廷辅和来自中堂袁家涌的袁煦圻等同学,并成为了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政、理想,几个少年都不满社会现实,都想走出东莞,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广东陆军小学堂

1906年,广东陆军小学招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不忘母亲临终遗嘱的蒋光鼐彻夜难眠,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弃文从武。他把想法告诉几位同窗好友,大家一齐兴奋起来,跃跃欲试。

同年8月,他与同窗好友李章达、张廷辅、袁煦圻等一起从东莞师范学堂肄业,报名应试考入黄埔陆军小学,为广东陆军小学第一期学生。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蒋光鼐自陆军小学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当时他们共同担任同盟会的秘密组织工作,传递革命党人的活动信息。



清末南京帝师陆军中学

如文章开头的那样,在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喜讯后,蒋光鼐等同学不顾学校的阻挠,赶到武昌参加战斗。

郑夫人留给儿子的遗嘱字字千钧,从此就刻在了蒋光鼐的心里。此后蒋光鼐投身革命,东征北伐,淞沪杀敌,抗日反蒋,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他毕生所做的一切,都在为了践行母亲的遗训。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朱哥的这个号,以便及时了解更新信息,第一时间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