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一生都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并且他几乎涵盖了山西整个近现代史。
了解山西的同时,就不可能越过阎锡山这个人物,不过当你了解过他的故事以后就会发现,能够从小小的货员一路攀升成为“山西王”,这条路充斥了太多手段和心机。
对于阎锡山来说,最安稳的那几年应当就是在故居生活的那段时光,而当人们再次回看他的故居时才发现,简陋的居住地却能够被堪称为“军事堡垒”。
并且即便是在阎锡山离世后,故居宅内也依旧有亲信军官“把守”,那么他的故居对于阎锡山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军事上的见解阎锡山总是十分独到的,因此还曾得到过孙先生的赏识,不过小时候的他家境也并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到了他这一代才能重新展现辉煌。
阎锡山的父亲曾经虽然也是开设铺面经商的商人,但是钱铺的经营效果并不是很好。
最初虽然是兴旺过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钱铺的生意也慢慢开始萧条,不论阎父怎么做最终都是无力回天,只能被迫倒闭,不过在此之前阎锡山也在父亲的支持下从小就学习经商,这也为他日后的道路做好了铺垫。
在1900年,阎父的经营买卖彻底失败,当时有不少债主都上门讨债,为了躲避债务无奈之下,阎锡山也只能跟随父亲前往太原。
为了贴补家用,到了太原后阎锡山就利用自己的经商头脑,在一家商铺一边做学徒一边挣取钱财。
因为他的头脑发达,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十分聪慧,仅在一年之后就顺利考进了山西武备学堂,开启了他半工半读的生活。
不得不说阎锡山也是非常有毅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够努力学习,不负众望的在三年后成为了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之一。
对于阎锡山来说,这一次出国不仅仅是机遇也是对自己眼界的开拓,他看到了比中国传统思想更好的理念。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芊芊学子们那精忠报国的激昂心境,这些点滴都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阎锡山,不自觉的就走向了革命这条道路,并且在路途中还结识了同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
1905年,也就是他前往日本的一年后,孙先生在东京率先发起了同盟会,立志于革新,得知这一消息后阎锡山毫不犹豫的加入其中。
并且因为深知武装的重要性,所以他没有选择单一的成为同盟会成员,而是又辗转的加入了同盟会中的军事组织,当时人们称这个组织为“铁血丈夫团”。
这个组织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负责军事物资,而是实打实的“冲锋陷阵”,并且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不留余力,而阎锡山执行的第一项任务就十分艰巨,那就是“刺杀慈禧”。
远在日本的阎锡山和同盟会成员赵戴文一起携弹归国,而这个手榴弹就是为了“炸死”慈禧而准备的,不过这项计划并没能顺利实施。
革命之路上充满了太多变数,虽说任务没能顺利进行,但是阎锡山却感受到了同盟会的新思想,自发的在晋北地区又发起了同盟会组织的邀请。
照片中的阎锡山已经临近暮年,不过看上去却还是非常慈祥的样子,很难想象他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这也证明了人不可貌相这句话。
阎锡山对于革命是非常重视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第一枪在山西打响,而阎锡山就是发动辛亥革命的第一批人中的其一。
可以说因为有辛亥革命的首次告捷,才能有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为了更加美好的新中国去奋斗。
在革命顺利结束之后,孙中山先生也前往了山西,在这儿他给了阎锡山极高的评价,话里话外都是对他难以掩藏的欣赏之情。
孙先生表示,阎锡山的功劳不仅仅是山西人民要感谢的,就连十八行省都应该表示其谢意,阎锡山对于山西的贡献并不止于辛亥革命,而是在于他成为“山西王”后所给百姓带去的福音。
起义成功后,阎锡山就成为了山西都督,自此山西就一直在他的管控下,不少人那时都用山西“土皇帝”来形容他,足以证明阎锡山在山西的号召力和管控力。
不过他并没有危害一方百姓,可以说他这个“地方王”是带动了山西的整体经济。
照片中是蒋介石吊唁阎锡山的场景,可见阎锡山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在山西的时候,并没有压榨百姓也没有肆意敛财。
虽说阎锡山在军事上有不小的成就,但在他骨子里却还是喜欢经商,因此对于经济建设就非常看重。
阎锡山在山西开始大搞建设,让不少百姓都参与其中,人人都能享受物资带来的满足,同时他的这一做法,也让山西成为了乱世中一片难得“娴静”的清雅之地。
在北伐时期他几乎是能够和蒋介石齐名的,因此在蒋介石心中也非常敬重他,不过国家始终会统一,所以因此即便是阎锡山也选择了逃离,而他选择的目的地则是台湾。
去到台湾后,阎锡山的生活水平下降非常严重,曾经的故居气派又恢弘,而在台湾的故居却是简陋又寒酸。
因为山西的习惯已经刻在了阎锡山的脑子里,因此在台湾居住的十几年,他都一直保持着之前的习惯,家中的居住风格都是山西窑洞风。
泥巴糊城墙,门窗都是和窑洞的模样相差不大,原本阎锡山是想要将整个故居都设定成窑洞的模样,奈何台湾和山西两地的土质相差甚远,因此最终也只能放弃,只能尽可能的在门窗装潢上效仿昔日的光景。
阎锡山在台湾居住的时候日子也过得非常清苦,通常都是一份小菜,一份主食就“敷衍”一餐,晚年丢失了权利,他就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侍弄花草、写作阅读上,粗茶淡饭也以成为了他的饮食习惯。
就这样清苦的生活了十几年,在一次普通的感冒后,年事已高的阎锡山不慎引起了多种并发症,肺炎和心脏病同时发作,夺走了他余下的生命,终年78岁。
虽说阎锡山走了,但是他的故居却被保留下来,后来更是被台湾地区免费开放,人人都可以去观赏阎锡山最后时光所呆的地方,可以看到阎锡山故居的大门并不是十分宽敞,并且因为建立在山上,所以楼梯也比较多。
这样的故居比起他曾经“称霸”山西所居住的地方,简直只能被称作“陋室”,大门处还写着“阎院长故居”五个字,这也是后期经过修复的,照片中那些现代化的扶手、铁门等也都是后期修复时添加上去的。
看着这些红砖瓦堆砌而成的房屋,不由得感慨这位“叱咤一生”的老将那悲惨又凄凉的结局。
令人想不到的是,照片中已经布满青苔的红砖房,也并不是阎锡山到达台湾后最初居所的模样,早期时候都是筑“草庐”而居的,后来才开始效仿起山西的窑洞。
加上那时候阎锡山在军事上的造诣,让他对自己的居住地也十分注重,虽说看似简陋,但是用途却非常广泛。
因为当时在修建的过程中,整个建造风格就是夹带了攻防兼备的“种能洞”设施,就连岗哨楼也都不少,在故居的四处都有好几处便于机枪扫射的设击点,窗户内侧还有专门防攻击的钢板。
除此外,最让阎锡山放心的,就是他手下的亲兵还握着五十余支各式枪支,在阎锡山的亲兵张日明看来,这就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这张照片是修复故居之后拍摄的,虽然阎锡山已经离世,但是他曾经建造的故居却堪比“军事基地”,并且连伪装棚、瞭望台都同时具备。
这样的遗留建筑摧毁实在可惜,因此文化局在2004年就将故居定为了古迹,并且还斥资三千万新台币进行加固和修复。
而对于这座故居来说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善,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张日明,年轻时就来到阎锡山身边,成为了他的亲兵,后来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对阎锡山的佩服之情也无以言表,在阎锡山死后,他自愿成为了“守墓人”,并且还会时常前往故居对其进行打理和修缮。
张日明虽说居住地并不在故居旁边,但是却阻挠不了他每天搭公交也要前去打理的心。
没有津贴,也不会有人看见,但对于张日明来说这就是他对阎锡山特殊的“忠义之情”,并且他还自发的为阎锡山守墓近五十年的光景。
这张照片就是阎锡山的墓地,这里是他生前亲自挑选的,并且在他死后墓碑的朝向也是朝着山西老家的方向。
对于阎锡山来说最难忘的也就是那段岁月了,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是在老部下的打理下墓碑上那“阎百川先生之墓”这几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阎锡山的一生都在动荡中度过,晚年虽说享受了安宁,但是生活的质量却并不是很好,对于阎锡山来说,这一生最圆满的或许就是老部下对他的绝对忠诚,他对于山西的贡献也是我们不可磨灭的篇章。
战乱中的情谊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虽说是上下级关系,但更多的也是朋友,这也是为何不少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革命情谊大过天这样的精彩桥段,有时候一个忠心耿耿的部下能够成为“凄惶”人生中救赎自己的光芒。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阎锡山台北故居仿窑洞 晚年荒山中养花度日(图) 2010-01-07
中国新闻网——探访阎锡山故居 品读“山西王”沉浮人生 2011-10-10
中国新闻网——阎锡山故居重新开放 “种能洞”“红砖屋”修旧如旧 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