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校企日益深厚的“邻里情”,始终“燃”动着创新引擎——定期举办的区校企创新沙龙,已经成为杨浦区科经委的品牌活动。一次次“创新火花的碰撞”,将产学研用融合融通,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的互动和链接,一步步推向深入;杨浦始终致力于与同济大学等在地高校联手推进科技创新。杨浦已与同济大学成为紧密的创新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和党建共同体。据统计,202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超过700亿元……


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这个最暖城区,怎么让创新生态更“燃”?一起来看杨浦暖意融融的创新故事。


一次次“创新火花的碰撞”,

将“跨界融合”一步步推向深入

在杨浦,区校企日益深厚的“邻里情”,始终“燃”动着创新引擎。如今,定期举办的区校企创新沙龙,已经成为杨浦区科经委的品牌活动。一次次“创新火花的碰撞”,将产学研用融合融通,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的互动和链接,一步步推向深入。

“穿针引线”,“串”起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合力

12月11日,一场集成电路产学研对接会在长阳创谷举行。作为区校企创新沙龙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对接会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路径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来自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30余位代表参加座谈。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是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孕育了集成电路领域多个国家级平台,致力于培养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的开拓者、交叉领域的探索者、关键产业的领军者。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说,未来,希望与杨浦携手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力、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扎根杨浦,致力于集成电路设计研发的企业。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沈磊表示,企业将继续紧贴市场需求,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杨浦是全国首批、上海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且科创氛围浓厚。长期以来,华为与杨浦联系密切、合作融洽。2023年12月,华为和杨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今年9月,由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与华为云共同打造的“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落地长阳创谷。杨浦区、上海电信、华为三方共同签署《共建杨浦区数据智能底座合作框架协议》。

该创新中心结合国家数据局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数据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产业级的试点要求,联合区内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开展模式、场景、技术多维度创新探索,依托杨浦数据智能底座平台,为场景需求与技术成果搭建“最后一公里”的直通桥梁。


华为混合云首席创新专家悦怡表示,华为混合云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华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的独特资源,助力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平台。

在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作为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上海肩负着引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上海市经信委半导体产业处处长汪潇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集成电路产业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谋合作,深挖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在开放包容的创新体系中,科技与金融相互赋能

随着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科技迅速迭代,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更多活力。一方面,金融科技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与便捷性;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也给金融行业、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及挑战。

前不久,“科技赋能金融,重构金融生态”——“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第三期)活动在长阳创谷举行。企业之间,企业和大学、金融机构之间深度交流,共同探讨数智化时代下,金融科技的行业发展和监管方向。


如今,杨浦正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紧密融合,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便利市场准入,建立机构、基金设立快速通道。

杨浦区科经委的具体措施包括:搭平台,精准对接供需信息;在科技园区探索设立首贷中心,建立创新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设计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谋创新,打造创新产品首发地。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项目找资本,为技术找需求,是促进产教融合落细落实,从简单融入到双向融通,再到实现全面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区科经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科经委将继续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汇聚、不断循环,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区校企,形成探索科创新范式的“铁三角”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源头活水,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杨浦始终坚持“三区联动”理念,与同济大学共同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共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通过健全升级区校合作机制,加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效率。在区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杨浦与同济已经成为了紧密的创新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和党建共同体。据统计,202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超过700亿元。


今年11月,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转化”发布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以及首批校内场景验证项目正式发布,一批科创企业投资项目、多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签约。


杨浦是大学和互联网“大厂”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集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拥有18万名大学生,云集了100余家研发机构。杨浦始终致力于与同济大学等在地高校联手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强化大学科技园科创孵化功能,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知识成果不断加速转化为前沿科技和创新产品。

2023年“高质量发展在申城·杨浦区”新闻发布会上就曾提出,杨浦已聚集7000家数字经济企业,区级税收占比达到30%以上,营收占比达到50%以上。可以说,杨浦数字经济已经厚积成势。


根据最新发布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同济大学重点推出“1+3×3”十大核心任务。

具体而言,学校将聚焦优势学科群,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中心”,通过重塑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拓展三类基础资源,构建三大核心平台,提升三类专业能力,形成“校-地-企”协同场景驱动的多层级产业研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努力把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以“智能+”“互联网+”为重点方向,区校企三方将以探索科创新范式为共同目标,以场景牵引,技术驱动,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打造全流程创新创业生态链,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速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烟火气十足的街头巷尾,近悦远来的滨江水岸……这是如今很多市民对杨浦的印象。斗转星移,从“杨树浦”到“杨数浦”,一字之别,代表的是新的生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渐露真容。


编辑:张辰霏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