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毛修之)

毛修之,字敬之,荥阳郡阳武县人,东晋年间,时任荆州参军。

这参军啊,就是军事参谋,级别不能算太高,但由于毛修之的这个参军,是当时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亲自点的,所以毛修之在荆州还是比较有地位的。

东晋还有位老兄,名字叫做桓玄,这人是个权臣,有兵权有势力,一直和朝廷相抗衡,后来还拥兵自立,篡位做了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权。

而在这个过程中,桓玄就举兵攻占了荆州。

桓玄接管了荆州之后,他逼迫原刺史殷仲堪自杀,殷仲堪一死,参军毛修之就被提拔起来,成为了荆州实际上的负责人。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毛修之,他从东晋的官员,变成了依附于桓楚的官员。

“解音律,能骑射,玄甚遇之”,这是史书对于毛修之的批评,就是说,毛修之是个文艺青年,懂得音律,能吹能弹,这还不算,毛修之不仅是个音乐家,武力值他也点了一些,骑马射箭都没问题,属于是文武全才了,因此桓玄对他十分器重。

桓玄自立之后,东晋方面的将领刘裕就开始征讨桓玄。刘裕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十分纯粹的武人,战斗力特别的彪悍,打仗是一把好手,魔法《晋书》里还曾记载有刘裕一个人追着好几千敌军跑的事情,所以桓玄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兵败。

桓楚政权的重要据点,就俩,一个是都城建康,今天的南京,另外一个就是荆州,刘裕在建康打桓玄,桓玄兵败,只好往西逃,一路上晋军围堵,桓玄又是几场惨败,踉踉跄跄才逃回了荆州。


(桓玄)

而毛修之,也在桓玄的逃亡队伍之中。

荆州当然也不是长久之地,眼下只能是暂避锋芒,再逃,那么桓玄就只有两个逃跑方向,一是往汉中,也就是陕西那一块,二是奔蜀地,也就是去四川。

举棋不定之时,桓玄最终听从了毛修之的意见,他要逃亡蜀地。

而就是在去往蜀地的路上,桓玄就被益州都护冯迁给杀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冯迁是提前埋伏在了桓玄逃亡的路上,趁着桓玄不备,他才得手的。

而史书关于这起刺杀的记载则更有意思了:

  • 复还江陵,人情离散,议欲西奔汉川。修之诱令入蜀...

啥意思呢?就是说,毛修之似乎不是真心实意的为桓玄出谋划策,指明道路,而是诱导桓玄出逃蜀地的。

说白了,桓玄是间接死于毛修之的建议。

又或者,毛修之正是这起刺杀事件的幕后黑手。

冯迁是益州都护,他是益州地区的最高军事将领,而益州的一把手,也就是益州刺史毛璩。

毛璩是谁?毛璩是毛修之的伯父,说白了这都是一家人,因此毛修之联合伯父,把桓玄给卖了,那实在是情理之中。


(刘裕)

毛修之为诛杀桓玄出了力,这就算是洗白了朝廷叛徒的身份,而毛修之的伯父又控制益州,在蜀地有实权,刘裕为了拉拢毛修之,就把毛修之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同样也是委以重任,毛修之甚至在刘裕的麾下还做了将军。

一年之后,益州发生了兵变,毛修之的伯父啊,父亲啊,反正毛家在蜀地的势力基本被消灭,益州一个叫做谯纵的参军成了受益者,被众将士拥立,谯纵干脆割据蜀地,开国称帝,建立了西蜀政权。

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报杀害家人的仇,毛修之一直在刘裕的指挥下讨伐西蜀,不过蜀地嘛,有天险,实在易守难攻,加上当时协同毛修之一同进攻西蜀的队友们有些不是很给力,老是掉链子,所以毛修之伐西蜀,基本上就算是没有什么进展。

同时期的刘裕,正在北伐的道路上,刘裕领兵北伐,那么东晋的都城建康必然空虚,因此刘裕就把毛修之从西蜀前线调了回来,让他驻防于安徽的当涂一带,目的是为了拱卫建康,保护京师的安全。

东晋朝廷里有个大将,叫做刘毅,素有不臣之心,反正说来说去就是他不服刘裕,一直想要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刘毅领兵路过当涂,发现此地的毛修之是可用之才,于是就把毛修之给带走了,毛修之或者出于自愿,或者出于被强迫,反正他是跟着刘毅走了,重新回了荆州。

刘毅到了荆州之后,以荆州为大本营,他是自定制度,自任官员,颇有割据一方,走桓玄老路子的架势。

毛修之在刘毅的麾下,倒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说刘毅不用他,而是他在刘毅麾下的时候,犯了点事儿,官职后来就被免掉了。


(刘毅)

他犯的这个事儿也很奇怪:

  • 坐长置吏僮,免将军、内史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毛修之一开始在刘毅的手下也算中高层的领导,因此毛修之也有样学样,不经过刘毅的同意,自行选拔和任用官员为自己所用,刘毅很不高兴,认为毛修之cos自己,于是就把毛修之的职务给免了。

后来刘裕讨伐刘毅,刘毅不能抵挡,兵败自杀,但毛修之却重新回到了刘裕的麾下,刘裕也是不计前嫌,照旧重用他。

  • 修之虽为毅将佐,而深自结高祖。高祖讨毅,先遣王镇恶袭江陵,修之与咨议参军任集之等并力战,高祖宥之。

刘裕攻打刘毅的时候,毛修之还曾经奋力抵抗,按理说对于这样叛主投敌之人,刘裕肯定要把他给杀掉,但是不知道是之前的哪一段时期里,毛修之已经和刘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私交非常不错,因此刘裕只有一句话: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他~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修之一直老老实实的在刘裕的麾下做事,论战功,谈不上显赫,论政绩,也未必可圈可点,但是好在刘裕就是喜欢毛修之,因此对毛修之还逐步提拔,把镇守洛阳的大权都交给了他。

时间到义熙十二年,这个时候的刘裕,已经灭掉了后秦,但是关中地区的形势依旧很严峻,而且刘裕设置在关中地区的将领们很不安分,时常内讧,甚至还闹出过人命,刘裕一看这不行,如此战略重地,必须要派个靠谱的人过去,于是毛修之又走马上任,到了前线。


(两军交战)

开拔关中之后,难免和敌方作战,毛修之能文习武,打仗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只是他运气不太好,有一次和匈奴人建立的胡夏政权军队作战,很不幸就打了败仗。

当时的情况是,毛修之率领的军队全线溃败,只好逃走,他们身后是一个山坡,大部分的将士们都已经跑到了山坡上,马上就要突破胡夏军队的包围圈,而当时毛修之跑的比较慢,大家都到坡顶了,他才刚爬坡爬了一半,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毛修之已经甩了胡夏军队挺老远了,他完全有时间,有能力跑到山坡上,从而逃脱。

  • 已上坂,尝为修之所罚者,以戟掷之,伤额,因坠坂,遂为佛佛所擒。

可偏偏又很不巧,毛修之正在往上爬呢,山坡上不知道谁突然向毛修之投掷了一柄长戟,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毛修之的头上,虽不致死,也未重伤,但是把毛修之砸了个跟头,毛修之连滚带爬的就掉到了山坡底下,正被刚刚赶到的胡夏军队所擒获。

毛修之被胡夏军队俘虏,是在公元417年,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北方再也没有传来过毛修之的消息,很多人以为毛修之死掉了,但其实没有,从417年之后的十一年里,毛修之一直生活在胡夏,至于他是被囚禁了还是转投胡夏,那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我们能知道的是,十一年之后,胡夏皇帝赫连昌在战场上和北魏军交战,战败被俘,当时毛修之就在赫连昌的军中,因此也一并被俘虏,被转移到了北魏。


(匈奴 赫连 胡夏)

对于这么一个二手俘虏,北魏大概率是会一杀了之,但是奇怪的是,毛修之到了北魏之后,却重开事业第二春,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启用为了将领,可以说是老器重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太武帝重用毛修之,那自然是有理由的,而这个理由十分有趣——当年毛修之在刘裕麾下时,他曾镇守洛阳,洛阳嵩山上有一群道士,毛修之信道,因此对这群道士大为礼遇和推崇。

这群道士中,有一个叫做寇谦之的老道,很不得了,他是古代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毛修之被调往关中之后,寇谦之则离开嵩山,辗转到了北方,而恰好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他也崇道,因此他对寇谦之也分外敬重,寇谦之更是一跃成为了北魏时期的道教领袖。

因为毛修之当年在洛阳对道士们的善待,他到了北魏之后,北魏的道士们也对他提供了帮助和保护,加上太武帝和毛修之都算是道士粉,这粉丝相见,自然有好感,被启用就很合理了。

毛修之在北魏带兵领军之后,立了不少的战功,但是真正改变毛修之命运的,不是他在北魏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

毛修之认识北魏朝廷里的一个尚书,尚书到毛修之家里来吃饭,毛修之为表敬意,亲自下厨,为尚书做了一碗羊肉羹。

尚书喝完之后,那是赞叹连连,觉得这真是太好喝了,简直是人间美味,于是又让毛修之做了一碗,尚书拿走之后,就把这碗羊羹进献给了太武帝。


(拓跋焘)

结果这太武帝一喝,更加的受不了,说这太喵喵的好喝了,这简直是绝品啊,太武帝非常开心,立刻把毛修之叫来一问,毛修之说陛下这算什么啊,我年轻时候在南朝生活,很多南方菜我都会做,太武帝大喜,二话不说就来了个一键三连,封毛修之为尚书,公爵,将军。

并且因为会做菜,皇帝爱吃这个缘故,毛修之还一举成为了皇帝的亲信近臣,往后毛修之是越混越好,地位高的不得了,仅次于那位编修国史的崔浩。

公元446年,毛修之善终,时年七十二。

这一年在南朝是元嘉二十七年,南方的东晋已经灭亡,而那个横刀立马的刘裕,也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修之滞留在南朝的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毛修之会想念他么?会想念自己的家乡吗?

事殷仲堪,事桓玄,事刘裕,事刘毅,被胡夏俘虏,最后在北魏得以善终。

承载了东晋的崩塌,亲历了十六国的战乱,见证了北魏的衰兴。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毛修之有些另类的“风起云涌”的一生结束了,而真正风起云涌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宋书·卷四十八》

《晋书·卷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

陈玮.动荡与回归:刘宋景平、元嘉之际政局演变探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4

徐芬.再论桓楚政权性质——以桓玄荆州军事势力为切入点.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