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清时期烟台和青岛相继开埠之后,胶东乃至山东诸县人口就逐渐向两地涌入。至民国前期,两地已经汇聚了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常以“县籍”为纽带而凝聚,先后在烟台和青岛组建起一系列同乡会。

以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掖县(现莱州市)和平度为例。清末民初,这两县赴青岛打拼者,分别成立了掖县旅青同乡会和平度旅青同乡会;赴烟台打拼者,则联合成立了掖平旅烟同乡会(简称“掖平同乡会”,掖县、平度彼此相邻,旧时又同属莱州府,在外互称同乡属情理之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即与掖平同乡会有关。

笔者最初听说掖平同乡会,是因为接触到烟台市芝罘区一条名为“掖平街”的道路。看到“掖平”二字,笔者自然而然联想到掖县和平度,便专门查询了这个路名的由来。对此,《芝罘区地名志》的说法是:“掖平街,清光绪初建,因街内设竹杆子集市,取名杆子街。1900年前后,掖县、平度两县人在此建掖平同乡会,故1927年更名掖平会馆街。1966年改为掖平街。”



由此及彼,笔者随即对“掖平同乡会”这一组织的历史产生兴趣。此后,又经过一番查询,虽然暂时还未接触到专门介绍“掖平同乡会”的资料,但在1937年版的《烟台概览》和1946年、1947年两份《烟台日报》上却也收获到一些信息,多少能管窥“掖平同乡会”的大体情况。

其中,1937年版《烟台概览》在“会馆祠堂”章节中提及“掖平同乡会”,但称呼上前后有所出入。原文称:“掖县同乡会,会长崔葆生,三区掖平同乡会街”。从地址上来看,掖平同乡会曾经存在过这一点并无疑问。只是前面单称“掖县同乡会”,似乎给人这样一种感觉:“1937年时,掖县同乡会似乎已从掖平同乡会中单独析出。”(注:亦有可能是掖平同乡会本就以掖县为主,兼顾平度)限于资料,此处暂时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烟台概览》文中提到的会长崔葆生,是民国时期烟台商界一位较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名为崔成熙,字葆生,掖县人,大约生于清同治末,很早来到烟台经商,曾于民国七年(1918年)出任烟台总商会第六届会长。

崔葆生在担任掖平同乡会会长期间,曾有募捐赈济掖县家乡之举。此事具体发生在1932年韩刘大战之后(注:韩复榘与刘珍年之间的混战,当时掖县作为主要战场,颇受涂炭之苦)。《四续掖县志》不仅记载其事,还专门对掖平同乡会的善行义举给予赞赏。县志称:“掖平旅烟同乡会崔葆生约集同乡,分投捐募大洋五千元,交胶东红卍字会来掖施济。旋派张翼臣、迟孟勋、李宝昌、王凤梧、崔羲民等来掖,再三施赈。计先后共施放大洋二万一千五百五十元,难民始得以逐渐修筑房屋,不至露宿。该会关怀桑梓,具征高谊。”

由此可见,掖平同乡会不仅可以关照在烟台的同乡,对于桑梓故乡亦不忘怀,发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

在关照旅烟同乡这一方面,创办“掖平小学”可谓典型事例。1946年《烟台日报》上的一则报道,就重点提及“掖平同乡会”在烟台创办“掖平小学”的情况。文称:“掖平小学,是掖平同乡会于民国八年(1919年)创办的,已有二十七年的历史,该校有校舍六十余间,学校设备一般齐全,经费由董事会设法筹措……”至于1947年《烟台日报》中的那则报道,则是提到了掖平小学董事会聘请张和笙担任董事长。

上文提到掖平小学于1919年创办。考虑到创办学校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掖平同乡会成立的时间显然要更早于此。《芝罘区地名志》将该同乡会成立时间系于1900年前后,区间合理,较为可信。

从《烟台日报》的报道推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时,掖平同乡会尚在运转。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与掖平小学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注:两者消失的具体时间暂未见详细记载,通过若干老人的回忆文章推断,掖平小学至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还存在。)不过,因同乡会而得名的“掖平街”却保留至今,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本文作者:隋翔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