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吴昌硕长于书法,尤擅篆书,而篆书中又以写石鼓文造诣最深。他所写的石鼓文独步书坛,堪称一绝,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时至今日未见一人出其右。




石鼓文(图一〇八)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根据考证是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为歌咏国君游猎情况,因此也称“猎碣”。现存最好的拓本为北宋时期。《石鼓文音训》记载:“其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知也。”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艺术成就很高,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石鼓文受到唐以后历代书法家的一致赞赏,特别是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皆得力于此。




对于写石鼓文,吴昌硕曾说过“既而学篆,于篆嗜猎碣”:“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最终“遁入猎碣成斌玦”。他书石鼓文可贵之处就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是指在写石鼓文时不受杨沂孙、吴让之、莫友芝之囿,另辟蹊径,“不在五行中”是说在写石鼓文的同时,将他写过的小篆、魏碑、楷、隶、草书等之精华融于石鼓文中,写出具有吴昌硕自己特点的石鼓文。



吴昌硕书石鼓文数十年,无论是书风还是字体均因时间不同而存在变化,为判断书写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书风
目前所能见到吴昌硕最早的石鼓文作品作于三十三岁(图一○九),用魏碑体署款,写道:“临石鼓三十二字。”此时书风是名副其实的临,力求逼真,不失原貌。吴昌硕到了中、晚年时也写“临”,但已在石鼓文基础上有所创新(图--三~-二三),经历了一个由呆滞到活泼、由嫩稚到古拙、由清秀到浑厚、由氤氲到苍劲的过程。







字体
吴昌硕从早年(图一〇九-~-一)、中年(图----一六)到晚年(图--七~-二三),在书写石鼓文时书风明显有别,这一点可从附图中窥见一斑。除了书风外,就每个字来说也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写法。如:
“君”(图一二四上)字第二画约从晚年开始变短,虽不像早年那样左右对称,但仍给人一种不对称美的感觉。
“车”(图一二四下)字早年上下两横的宽度超过田字,到中、晚年则反之,对于竖长方形篆书来说此种写法更具观赏性。
“以”(图一二四下)字早年上部多弯曲,到晚年则反之,此种写法已和原石鼓文有差异。
“其”(图一二四上)字早年将中间田字写作长方形,晚年近似正方形。“既”、“鲜”、“吾”、“歸”等字均为左右结构,早年书写时左右两边平头,到中年后右边明显高于左边,出现“馗肩”。此时字体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给石鼓文注入新的活力。



吴昌硕书石鼓文有传统、有继承、有发展。他将石鼓文写作明显的长方形,使字体更加舒展,并在一幅作品中写成竖有行、横无列,字迹大小参差,朝气蓬勃。他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如“馗肩”在石鼓文中已出现,如“孔”字等,他发现了这一美的因素,并移植到其他字中。(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