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行书、草书时,如果最终能够“直入魏晋”,得其风采,那就是学有所成,甚至可以留名史册了。这是历代书家终其一生想要达到的。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选择了最“便捷”的一条路,那就是毕生临摹学习“二王”法帖,这既是取法乎上,又能避免走弯路或入歧途。
《兰亭序》《圣教序》是学王羲之行草书的两大“圭臬”,始终绕不过去。但也有书家根据数十年临摹经验,总结出了这二者的不足。南宋姜夔曾说:“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这就是说《兰亭序》真伪难辨,恐怕不适合作为学习魏晋笔法的“跳板”。
而《圣教序》出现了笔法不纯正,行气不贯通,不够自然的弊端,而且内容上也不具有“普适性”。古人就说:“怀仁集书于千古绝作,其病在字体衔接太紧,不得纵吝,故香光疑为怀仁自运。盖匀圆整洁止是唐人法,晋人无是也。”
当大家都在纠结到底哪部作品才是学王羲之最上佳的选择时,近期书坛传来喜讯,王羲之巨幅行书出土,它就是《行书道德经》。此作也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集成,与《圣教序》处于同一时期。据记载,高宗李治“一金换一字”,命褚遂良父子耗时数年方才完成。
此作全卷纵25厘米、横长达17米,洋洋洒洒5200余字,体量相当于3部《圣教序》、16部《兰亭序》。唐代君主自诩为老子李耳的后代,朝野内外都有抄写道家典籍的习惯。这部《行书道德经》同样得到了皇家支持,而且由书法造诣更高的褚氏家族负责,论选字之精、行气章法之自然,《圣教序》只能屈居其后。
如果以真实性、可学性和内容的完备性,《兰亭序》也无法与之比较。这部作品一直见于史籍记载,但在宋代以后销声匿迹,如今重见天日,令人大开眼界。这部作品是原碑的初拓版本,一字不缺,也不存在漫漶和字口模糊的情况,与墨迹无二。
王羲之行书的细节技巧和笔路,可以在此作中清晰看出,如尖锋入纸,提按绞转,轻重、连带以及转折处的一搨直下等,均纤毫毕现。结字的纵势、欹侧、险绝极为明显,字迹大小错落,字与字之间呼应密切,俨然是根据墨迹原稿镌刻而成,极为自然酣畅。
如果我们想学到最纯正丰富的魏晋行草笔法,领悟王羲之不传之秘,以此帖为师,临摹通透便可实现。
而今,我们将王羲之《行书道德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学习。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