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经纶

1943年生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笔耕砚种寄才情

——缪经纶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文|苏大椿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只有登过高山者, 靠近深溪者, 方知天高地厚。学书法者亦如此, 不对经典的传统书法下过一番苦功夫的人, 便不能了解书法的博大精深。而深领个中三昧, 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只有执着追求的人, 才能深解其意, 了解其味。缪经纶先生便是一位登高山、临深溪, 知天高地厚、深领个中三昧的得道书家。


缪经纶的老师诗人、书法家许伯建先生, 重庆市人。幼承庭训, 弱冠即以诗文书法名世。抗战期间, 与潘伯鹰等先生游, 书法则接受沈尹默、潘伯鹰建议, 由规模“王赵”而改学褚遂良, 逐渐形成了雅健雄逸、俊秀婀娜的艺术风格。另一老师广东番禺人李天马先生博涉多能, 六体皆擅, 工诗文、擅考据, 与沈尹默、潘伯鹰一起成为现代继承“二王”一派书风的代表人物。天马先生治学谨严, 对缪经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教诲缪经纶至今念念不忘。天马先生还自己收藏的日本出版的《孟法师碑》字帖赠与了他。文革后期, 在伯建先生、天马先生的指导下, 他学习《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以及魏碑中的《张黑女》《崔敬邕》等碑帖, 刻苦自励, 多有所得。


50岁以后, 缪经纶对现代大师沈尹默、潘伯鹰先生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楷、行书, 尤喜二位先生平和、典雅的崇高意境。他认为二位先生都是走继承“二王”传统之路而创造出自己鲜明个性的典范。书法的主要功能是怡情、消遣, 给人带来愉悦。显然, 缪先生脱去功利性目的的书法创作更有可能写出精品。


凡见过缪经纶书法作品的人, 不管认识不认识, 都为其作品称道。其深厚的功力、丰富的技法, 使作品焕然生辉, 他的楷书以褚字为基础, 参与沈、潘笔意, 沉着而含蓄, 庄重而灵动, 劲健而潇洒, 一看便知源于唐碑, 但又不专写一家, 这便是先生追求的“似与不似”的意境。经纶行草书以“二王”为宗, 尤喜《兰亭序》《十七帖》等, 长期临摹解读, 深有体会。


近年来专注于对沈、潘的研究, 意在寻求今人与古人的融合点。“法在人, 古必学, 巧在己, 故必悟。”所以当了解其法之后, 悟就显得尤为重要。观其行草书作品, 以“二王”为根基、沈、潘为内涵, 用笔沉雄, 缓急有度, 上下连贯, 神通气接, 拙中藏巧。足见经纶先生深谙书法之道, 其作品深受群众好评就不足为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