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节县吐祥镇樱桃村的层层梯田里,连片的烟叶如绿浪翻涌……谁能想到,这片“金叶”产业的复兴,竟源于人大代表们的一次“掏心窝子”的院坝会——当他们看到七旬烟农蹲在漏雨的烤房前叹气,听到留守老人对着荒芜的烟田摇头,便立下“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的誓言,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绿叶变黄金”的乡村振兴传奇。
院坝夜话:点燃沉寂山村的希望之火
“贺俊清代表,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种几年烟?烤房漏雨、山路难行,年轻人都跑了,产业咋个延续嘛……”2024年清明前夕,62岁的烟农谭大爷蹲在院坝里,吧嗒着旱烟袋直叹气。县人大代表贺俊清握着老人粗糙的手,看着他家墙上挂着的“种烟能手”奖状,心里像坠了块石头。
当晚,一场特殊的“烟叶产业问诊会”在村3组樱桃坡悄然召开。5名县、镇人大代表围坐在老谭家中的火炉旁,借着微弱泛黄的灯光,在笔记本上记下23条问题:劳动力断层、烤房老化、运输受阻……县、镇人大代表们目光交汇间,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得让烟农的日子更有盼头”!于是联合县农业农村委和烟草公司的专家组成“技术政策宣讲轻骑兵”,带着宣教资料和设备在全村7个社开起“夜校院坝会”,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烘烤相关配套设施。
在樱桃村党群服务中心,代表贺俊清点开PPT,用动画演示新烤房的智能控温系统:“大家看,这烤房能自动调温排湿,1个人就能管10间房,烘烤效率提高3倍!”接着又算起经济账:“种50亩烟,政府每亩补贴200元,加上产业奖补,光政策红利就有1万,再算上每亩2500元纯利润……”台下,曾在广东电子厂打工的小伙谭聪坐直了身子:“比我在流水线加班挣得多,不如回来试试!”。
半个月里,代表们先后到访全村所有烟农,开了15场院坝会,终于焐热了烟农的心。当年秋收后,吸引十多名青壮年返乡,其中就有谭聪,他承包了50亩荒田,成为村里最年轻的种烟大户。
代表跑腿:筑牢产业升级的根基
“轰隆隆——”2024年惊蛰,樱桃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600余亩高标准农田破土动工。看着挖机挥臂作业,烟农老熊抹了把泪:“盼了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一切,源于代表们的“硬核”履职。2024年,代表们带着关于樱桃村烤烟房迭代升级的相关建议走进了县、镇人代会,并用数据“说话”:全村85%的烤房建于90年代,每年因烘烤不当损失烟叶超1万斤;30公里产业路坑洼不平,运输成本占比高达18%……这些建议引起县、镇两级人大重视,最终促成1100万元专项资金落地,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硬化和灌溉水池建设。
贺俊清主动请缨担任“项目监工”,每天天不亮就蹲在工地,盯着钢筋水泥验质量,协调村民腾挪施工用地。有次暴雨冲垮了临时排水渠,他跳进泥坑徒手清淤,浑身湿透却笑着说:“烟田是烟农的‘命根子’,整治好了让烟农收益翻倍。”
如今,智能烤房群里,烟农只需在手机APP上设定参数,就能远程操控烘烤进程。谭聪的80亩烟叶第一烤出炉时,他捧着金黄油亮的烟叶爱不释手:“这样的品质,收购价每斤比往年高3元,光这一炉就多赚2万!”
田埂课堂:淬炼烟农的增收真功
“大家看好,起垄高度要达到35厘米,这样才能防涝保墒……”2024年谷雨,烟田边的“田间课堂”开讲了,“土专家”张师傅戴着草帽,手把手教烟农覆膜技术。人群中,贺俊清也弯着腰,认真地跟着学,裤腿沾满了泥土。
为破解技术断代难题,县、镇人大代表们使出“组合拳”:一方面从县烟办和烟草公司请来专家,每月开展“流动课堂”;另一方面挖掘本地“田秀才”,组建12人的“技术帮帮团”。代表们自己先当“学生”,跟着专家钻烟田、记笔记,再当“老师”,带着烟农实操。
在1组烟农熊开华的田里,贺俊清发现烟株叶片卷曲,立即联系“土专家”会诊,确诊为青枯病。当天下午,技术队就带着生物药剂赶来,指导科学防治。一周后,烟田重焕生机,贺俊清掐指一算:“要是晚治三天,至少减产20%,损失近4万元!”
如今,全村23户50亩以上大户都有了“技术结对代表”,从育苗到采摘全程跟踪。今年烟叶病虫害发生率同比下降50%,上等烟比例提升至70%,预计年产值突破900万元。
金叶成海: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金秋九月,吐祥镇烟叶收购点热闹非凡。烟农们推着满载烟叶的三轮车排队,电子秤上的数字不断跳动,笑声此起彼伏。老蒋的80亩烟叶过秤完毕,拿到22万元收购单,兴奋地给贺俊清打电话:“兄弟,我明年要扩种到100亩,还要带隔壁老李一起干!”
在县、镇人大代表们的推动下,烟叶产业正释放多重效益,1600亩烟田带动本村村民和周边村民就近务工12800人次,仅采摘季人均增收4000元。
站在观景台上,望着漫山遍野的“金叶”,贺俊清感慨地说:“当代表就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揣在兜里,把产业的根须扎进土里。”这片浸润着汗水的土地上,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破解困局,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让“金叶子”成为群众的“幸福叶”,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绘就了最亮眼的篇章。(毛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