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州南华县,龙川江与礼舍江奔流不息,哀牢山与三峰山苍翠绵延,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世界野生菌王国”的生态传奇,而且以“山水生金、万物共荣”的实践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护航,司法力量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屏障。”南华县人民法院院长苏银堂的话语,道出了当地以法治化路径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制度筑基 形成生态司法保护“一盘棋”
菌产业、萝卜产业、茶产业是南华县的三大特色产业,南华法院聚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主题,推进“两江两山”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助力南华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和护航产业发展新路径、新举措。
南华法院将生态资源司法保护上升为系统性工程,成立由院长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做到“一盘棋”抓统筹、“一体化”抓部署、“一张图”抓推进,出台《南华县人民法院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以16项细化举措搭建“规划—部署—推进”全链条机制。
为确保工作做深做实,南华法院通过专班督导、季度通报、“白黄单”问责等刚性制度,倒逼责任落实,确保生态资源司法保护与南华县委“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同频共振。
创新实践 司法利剑守护山水生金
南华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依法高效审理涉哀牢山、三峰山、礼舍江、龙川江等各类损害生态环境案件,以及涉菌产业、萝卜产业、茶叶产业等涉及民营企业的相关案件,严厉打击涉林、涉野生动物,盗采河砂、非法占用水域岸线、非法取水、非法捕捞、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在案发地开展阳光司法行动,以“巡回办案+普法讲座”模式将法治教育融入庭审现场,推动生态司法理念深入人心,累计覆盖群众1.2万余人次。
在生态敏感区设立7个司法保护法律服务点,针对菌、萝卜、茶三大特色产业布局10个产业护航站点,公示102项定制化服务措施,在各司法服务点设立公示牌,公示具体司法服务措施、联系院领导和法官的姓名、电话、服务承诺,实现“法官联络直通、诉求响应直达”。
推行院领导分片包干、法官“一对一”结对机制,按服务对象不同,每月、每季度开展保护站点、重点企业及合作社、农户走访工作,同步化解纠纷、开展普法宣讲,今年1月至5月累计解决涉产业法律问题5件,生态法治宣教覆盖率提升40%。
协同共治 激活多元联动“生态法治共同体”
南华法院突破司法“单打独斗”局限,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请示报告,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构建“党委领导、司法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体系。
横向联动。与林草、水务等8部门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执法证据互通、案情实时共享;纵向衔接。健全“行刑衔接”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协调一致、监督有效。同时,在线索移送、证据转化、案情通报等环节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实现环境司法与执法的无缝对接;多元解纷。联合行业协会设立产业调解室,嵌入乡镇综治中心,推进“法院+行业”调解模式,力争涉生态环境纠纷在30日内得到化解,形成“预防—调解—诉讼”闭环。
从龙川江畔的司法服务站到哀牢山下的产业调解室,南华县以法治画笔勾勒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交融图景。这里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自然的馈赠,而且依赖法治力量的刚性约束与柔性疏导。当司法利剑斩断破坏之手,以服务之手托举产业之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就徐徐展开。
记者 起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