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大漠戈壁数十载,参与了45次核爆炸试验,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他无畏艰难,把赤子之情熔铸成和平之盾,将生命的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终生热爱的国家。
他就是林俊德院士。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在新疆罗布泊进行。随着指挥部发出起爆指令,蘑菇云顿时腾空而起,打破了天空的寂静。
然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和同事们却忐忑不安,他们正等待着核爆炸试验的数据。只有拿到数据,才能表明这次试验是否成功。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他就是负责爆炸冲击波测量的科研人员林俊德。
林俊德冒着核辐射的风险冲向爆炸核心地带,迅速取出埋设在地下的压力自动记录仪,并以最快速度把记录仪送到了指挥部。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继美、苏、英、法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核爆炸试验的成功,是全国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时的年轻一代为报效国家,纷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林俊德就是如此。
大学毕业后,林俊德被派往位于西北戈壁大漠的某特种部队,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乘着绿皮火车几经辗转,他随部队来到大漠深处一个还未在地图上标注的地方。
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人们惊奇地发现,一种戈壁独有的耐旱抗风沙植物开着蓝色的小花,名叫马兰。后来,部队官兵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兰基地,寓意科研人员扎根沙漠,吃苦耐劳。
在这里,林俊德用自行车和闹钟等零部件研发出压力自动记录仪。原子弹爆炸之后,压力自动记录仪能记录核爆炸试验的结果,进而计算出核爆炸当量,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
1964年10月16日,林俊德研制的压力自记仪成功对中国首次核爆炸试验进行了压力冲击波数据记录:爆炸当量为两万吨以上。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林俊德研制的压力自记仪也为中国后续核爆炸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爆炸试验。
2001年12月,63岁的林俊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启了诸多重大的国防科研项目新局面,直到75岁,还在设想着两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
2012年4月,林俊德因身体不适,从西安前往北京看病,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根据医嘱,他需要留在北京住院治疗。然而,林俊德坚决要求回西安,因为他这时正在西安从事一项重大国防科研工作。
5月23日,林俊德住进了西安的一家医院。医生让他停止一切工作专心静养,但他拒绝了。在林俊德的笔记本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亟待整理。他必须完成最后的任务,把科研资料交给国家,不留遗憾。
第二天,林俊德的病情开始恶化,被转到重症监护室抢救。醒来后,他眼含泪水对医生说:让我回到我的病房,在重症监护室我无法工作。
生命的最后几天,林俊德仍在病房里整理科研资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在搀扶下又坐在电脑前。这时的他早已无法握住鼠标,视线也变得模糊。
林俊德艰难地整理完C盘中的文件,准备整理D盘时,听到妻子说:“医生叫你休息一会儿。”林俊德回答道:“坐着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资料整理完成了,意味着林俊德的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撑,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回到了病床上。
弥留之际,林俊德再三叮嘱老伴,死后把他埋在马兰。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国防事业,他曾写道:我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