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1950年10月,升任全军总参谋长。他的军事谋略人所共知,很适合担此要职。不过军委为了确保总参运转顺畅,竟然给粟裕配了11位副总参谋长。这虽然体现出对总参工作的重视,可人数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建国之初总参是军队总部八大部之首,地位突出,所以副职比其他部门多;另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有的副总长,因为一些实际情况几乎从来没到总参谋部上过班,只是在总部有个挂职:比如许世友、邓华、杨成武、彭绍辉、韩先楚、王震。
这些将领多数都在大军区任职,真实身份是“封疆大吏”,或者直接负责领导铁道部、地方工作,没有一个能定期出现在总参。有几个除了开会外,来北京的机会都不多。之所以名义上还挂着副总长,更多是起到职务平衡和匹配作用。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就是黄克诚。黄克诚资历深、受到中央信赖,1954年的主要军内职务为中央军委秘书长。他倒是常驻北京,但兼职非常多,副总参谋长仅仅是其中一项,让黄克诚固定到总参坐班是不现实的。
所以真正能上班的副总长,仅有四个人:分别是李克农、张爱萍、张宗逊和陈赓。他们都在北京工作,出现在总参谋部的频率要高一些。不过这几个人,也各有各的实际情况。
李克农是唯一一位情报领域的开国上将,他专业内的东西,别人不懂,总参当然也需要他的专业性工作;然而其他方面的事情,李克农又不太擅长。他属于军队里的专才,只能管情报,有些局限性。
张爱萍本来可以给粟裕很大帮助。他俩都是老华东体系的将领,彼此熟悉关系也不错。可张爱萍最早是红三军团出身,彭德怀元帅极为器重张爱萍,常常找他办事。当时彭总正担任国防部长,跟总参在一栋楼上。张爱萍非常能干,但日常干的活,往往不是粟裕派给他的,而是彭总的安排。
张宗逊也是彭德怀的爱将,曾在西北长期辅佐彭总。进京之后他主抓军校办学,那段时间非常忙,并且1955年春天张宗逊就调到训练总监部了。他虽然能帮粟裕处理一些总参工作,但大部分精力在院校和训练体系。
因此粟裕当总参谋长时,唯一能真正“指望”上的副总长,就是同为开国大将的陈赓。陈赓的职务,与其他人也稍有区别,能够看出他的特殊作用:当时陈赓担任主管作战的第一副总参谋长。粟裕和陈赓都是谋将,喜欢钻营军事战术,彼此也很对脾气,陈赓对粟总长的帮助非常大。
五十年代陈赓还担任着哈军工院长,经常是北京、哈尔滨两头跑。但他没有耽误总参的工作,这点非常难得。1958年夏季,粟裕卸任总参谋长职务,由黄克诚接任;黄克诚只干了一年时间,便换成罗瑞卿。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