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25日,李克农吃完午餐后,自感头昏,便想出去透透空气,刚迈出门槛,便觉得天旋地转,支撑不住,一只手抓住走廊的圆柱子,顿觉浑身无力,一头摔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事发突然,周总理结束一场重要的会议便马不停蹄的赶了过去,他心中焦急万分,再三和医生护士强调:“李克农是咱们新中国的大功臣,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人救回来!”

急救室内的专家正在争分夺秒的救治,全国的专家也正在赶来的路上,那个时候,李克农颅内出血十分严重。

周总理当天陪同,在调集了全国的专家之后,便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离开。

毛主席由于事务繁忙,等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次日了,那时候,秘书还在提醒他要赶下一个行程。

毛主席的眉毛已经拧成一个结了,他说:“行程推迟,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去看望克农同志。”



李克农当时还非常虚弱,但所幸已经暂时安全了,护士耐心的询问情况,发现他依旧头脑清明,回答问题的时候还会进行深思。

主席走进病房,看到他之后,快步走到床边俯身询问,那会儿,主席看他还在想着尽快工作,便劝慰他多休息,身体为重。

咱们中国人在礼尚往来这方面有着很深的传统观念,主席前去探望,没有来得及准备礼物,便忍痛割爱,将自己身上带着的钢笔送出去了。

李克农得了这支笔,更觉得自己只有不停息的工作才能对得起主席的看重。

那段时间,专家在忙,他也在忙,专家忙着救他的命,而他却是不要命的工作着,大家看的着急,但没有人能拦得住,这老一辈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刻进骨子里的,谁也撼动不了。

李克农在病床上的这几天,也出现过很多次特殊情况,专家护士在一旁都提心吊胆的,打针喂药一刻不停。

曾经在无硝烟的战场上发光发热的大英雄,如今也在病魔面前败下阵来,大家看到这一幕无一不揪心般的疼痛。

李克农自己也在努力挣扎,他总觉得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想多为新中国做一点贡献。



在专家脚不沾地的会诊之下,李克农终于在次年终于可以下床,但专家还是强烈建议他多休息,毕竟这脑溢血不是小事。

他嘴上答应的好好地,出了医院,便立刻叫来了秘书帮自己递交工作申请。

周总理当时看到他的申请也很是无奈,但他能明白李克农的心情,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后来,在李克农的坚持下,中央只能给他安排工作,他真是一刻都不让自己闲着,将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满满的,就算是大家想让他轻松一点都没办法,人家自己给自己加量。

就是因为工作,他发现,其实国家还有很多问题去处理,他说:“我多承担一点,主席,总理他们也能少一点烦忧,他们太累了,不能什么都叫他们干。”

这话让老伴深感认同,于是也便随他去了,没多久,老伴没挺住先走了,他心中悲痛不已,可照样没有耽误工作,跟个铁人似的,不知道累。

大家都对他升起浓浓敬意,有些曾经对他授衔一事不满的人也说:“李克农同志真是好样的,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谁也代替不了,抹不去的。”

有人曾说过,中国特工史上,李克农是当之无愧的天花板,就是戴某人来了,也得甘拜下风。

这话,毛主席都没有异议,李克农在当时极其局限的历史条件下,能一次又一次在情报工作上做出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能在国际舞台发光,他的传奇,又何止一个伟大能概括呢。



时间来到1962年,他的身体已经走到了最后关头,他自己也有感觉,在人前,他总一副轻松的样子,其实他心中非常着急,想要争分夺秒的将所有工作都交接完成。

直到他去世前夕,他依旧奔忙于工作,2月9号,他的生命停止了,但他的高风亮节,会被后世不断歌颂。

信息来源:李克农传略 芜湖政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