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出炉,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郑亦青榜上有名。
从刚刚工作时的初出茅庐,到如今成为居民的“贴心人”,在近9年的时间里,郑亦青用心体会到了那一份担当并付诸行动。
2016年7月,硕士毕业的郑亦青成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并加入了全国首个家医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至今,郑亦青依旧清晰地记得,工作第一天他便收到陈华送给他的一份礼物——听诊器。也正是用这个听诊器,郑亦青甄别了从医生涯中首例间质性肺炎。
一次,郑亦青的一位签约居民就诊时,和他谈到自己近期体检发现肺部阴影,上级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应接受抗感染治疗。
这位居民的几句话引起了郑亦青的注意,他在查体中用听诊器听到患者双肺底仍存在少许细湿啰音,结合既往存在关节肿痛、技工手等表现,考虑可能是间质性肺炎特有的体征Velcro啰音,建议复查胸部CT。之后,这位居民的检查也证实了郑亦青的推断,经过进一步治疗后,这位居民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从那之后,这个听诊器在郑亦青的眼中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既是家医精神的传承,更是初心的守护。
坚守着这样的信念,郑亦青在实践中不断扩充、完善着全科医疗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观察力、判断力,因为在他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为病人抢得时间、赢得健康。
郑亦青的一位签约居民是高糖患者。一次,这位居民因上腹痛6小时持续不缓解找到郑亦青就诊。
观察患者的症状,结合他的既往病史,出于职业敏感性,郑亦青立即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确诊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随后通过绿色通道在30分钟内将其送入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一次又一次为居民的健康保健护航,也让郑亦青深感肩头使命沉重。九载寒暑,他努力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定期参加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的社区疑难病例带教门诊;与华东医院营养科、光华医院关节内科主任结对学习;参加全科医生儿科与康复等业务培训;取得ISCD临床骨密度评价医师、AHA BLS急救等证书......
在家庭医生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努力,也让郑亦青厚积薄发。2023年,他成为了长宁区最年轻的家医工作室主管,并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创新,开设了长宁区第一个社区骨松专病门诊,建立了电子档案,组建了“谈骨论精”骨迷俱乐部,自创了“防治十步法”和健骨操,在居民中广泛推广,并荣获卫健系统“创新医疗服务品牌”银奖。
目前,郑亦青签约居民有2628名,且连续两年家医签约年度评级为“A”。通过两年工作室管理,郑亦青带领的团队形成了“1123”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全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家医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郑亦青说,他将用手中的听诊器,继续去“倾听”更多老百姓的健康需求,用他的专业和热忱守护居民们的健康,继续做一名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家庭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于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撰稿/摄影:赵 立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