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腹地,达州农田阡陌纵横,一畦连着一畦的蔬菜正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农户老李将刚采摘的辣椒贴上“承诺达标合格证”,笑着说道:“有了这个证,菜进了市场,大家买得放心!”

这张小小的合格证,正是达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第一道“安全锁”——从农田到餐桌,严格的质量网格化管理和全链条追溯由此开始。

近年来,达州市建立“党政统筹+行业主管+属地监管”责任协同机制,明确农业农村、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的食品安全职责;建立基层监管与包保督导“线索互通+闭环处置”机制,将监管任务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

自我承诺+扫描溯源

让农产品品质有据可查

“以前卖菜靠吆喝,现在靠数据。有了合格证,批发商抢着收!”农户所说的这张合格证便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上面印有名称、数量(重量)、产地、联系方式等信息,扫描合格证上的二维码进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还可看到详细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基地信息、农事活动等。

达州市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至田间地头,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市300多个种植养殖基地接入溯源平台,每一批农产品的生产、检测、流通信息实时上传,均可扫码查询。

达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建立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合格证自助服务站35个,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19万张,抽检食用农产品6962批次。2024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6%,源头管控为市民的“菜篮子”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消费者查验合格证

清晨,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商户张大姐的蔬菜摊前人头攒动。“扫码就能看蔬菜的产地和检测报告,买得明白!”购买蔬菜的市民边说边用手机扫描溯源二维码。市场商户介绍,现在他们的蔬菜都上了溯源系统,进货时扫一次合格证,卖菜时信息自动同步,省心又规范。

达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已投入 5.8 亿元改造43个老旧农贸市场,并依托溯源平台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信息追溯。目前,“万达开”三地2.7 万户经营主体入驻“川渝食品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溯源信息270万条,1200余家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阳光智能监管。该平台实现了“农田—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每一份食材的“前世今生”清晰可见。

透明工厂+阳光厨房

让食品安全触手可及

在达州本土品牌“川汉子”牛肉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装产品。企业负责人回忆,曾经的“川汉子”生产环境有限,产品辐射范围小。如今的“川汉子”已拥有标准化现代厂房并引入了全自动化生产线,“现在车间已有6条全自动肉制品生产线,有原料处理、腌制、烘烤、包装等区域。”

转型后的“川汉子”牛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市民赵女士在直播间下单后表示:“以前觉得本地特产只能线下买,现在看到生产过程直播,我买得更放心了!”

现在,达州市70家小作坊已退城入园,30家特色作坊已通过“作坊长”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1268家食品小作坊已全部建档,落实原材料信息公示机制,统一产品标识标签,优化生产工艺及功能布局……曾经的“老破小”焕然一新。

“孩子们吃得好,家长才安心。”中午11点,在达州市第一中学食堂后厨,厨师正在为师生们准备午餐的饭菜,头顶的摄像头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将画面实时传输到餐厅大屏幕,切菜、烹饪、消毒……随时都能看。

学生家长周女士查看后厨直播后说道:“以前担心孩子吃不好的顾虑都打消了,明厨亮灶系统能实时看到饭菜加工过程。”目前,达州市创新建立学校食堂智能化监管平台,全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全覆盖安装鼠患防治设备,全面实现食材溯源,智能化管理让“校园餐”安全无死角。

在外卖餐饮领域,3300余家外卖商家后厨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试点推行阳光监管,让“神秘外卖”变身“透明外卖”。

达州市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联动开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监管,建立“万达开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一体化机制,互送监测样本90余份、互通结果980余项。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建立“行刑衔接”机制,联合查办食品类刑事案件25件。

共治共享+引领带动

让每一口饭菜更安心

“您点单,我检测!”在达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市民李阿姨将刚买的蔬菜递给抽检人员。达州创新推出“一券两卡”(食品抽检券、食安卫士卡、助力服务卡)模式,市民凭“食品抽检券”可免费送检食品,已吸引 5.6 万人次参与,全年完成抽检11571批次,消除风险隐患178个。


执法人员检查超市肉制品

“挂上‘食品安全示范店’牌子后,顾客对我们的信任度更高了,但检查也更严格,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达州市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开展食品安全“六型”乡镇(街道)引领工程,将全市200个乡镇(街道)按区域特色划分为“资源禀赋型、人口聚集型、产业带动型、种养基地型、旅游消费型、区域交汇型”六种类型,从中选取35个典型乡镇(街道)率先分类开展治理,打造以集体用餐单位、种植养殖基地、科普基地、消费维权站、农村群宴为基点的全业态食品安全治理样板,辐射提升周边165个乡镇(街道)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

如今,“六型”引领工程成效显著,11条示范街、267家示范店,带动1.3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食品安全协会联动202家企业,形成“产业链共治”格局,让安全理念深入“末梢根系”。

从田间地头的合格证到智慧市场的溯源二维码,从透明厨房的实时直播到全民参与的抽检行动,达州用“四个最严”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网。2024年,全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8.6%,交出了一份“零事故”的民生答卷。

全媒体记者 王钰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李晓龙

终审 | 郑先聪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