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5月20日,2025年“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暨“划遍四川”达川站在四川达州南城区的三里坪游泳基地激情开桨。当天上午,按照赛程,公开组(男子)、女子组和本地组三大组别,顺利完成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预赛、复赛和半决赛。
州河上龙舟竞速。曾业 摄
这场融合竞技、文化与消费的盛会,吸引了全国6省市35支队伍近700名龙舟健儿参与,还设置女子组小龙舟竞速项目——8支12人制女子小龙舟队伍逐浪州河,以“赛”引流、以“文”聚魂、以“旅”兴业,助力达州文旅消费升级。
以“赛”引流
创新突破与全民参与并重
比赛现场,当裁判的哨声吹响,4条赛道上的龙舟顿时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船身上红、黄、蓝等斑斓的装饰,与州河的碧波和层层浪花相映成趣。鼓手们奋力挥槌,鼓点密集,划手们肌肉紧绷,桨叶齐刷刷入水,动作整齐划一,推动一条条“巨龙”劈波斩浪,激起州河两岸不绝于耳的欢呼声和加油声。
4支参赛队伍准备出发。曾业 摄
“请大家文明观赛,注意安全!”岸边,执勤民警来回巡逻提醒观众。本次竞赛的赛道全长700米,终点和起点分别延伸至三里坪游泳基地上游50米、野茅溪大桥下游500米,“观龙台”可同时容纳数万名观众,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4条龙舟进入赛程中段比拼。曾业 摄
8支全女子队伍驾驭12人制小龙舟逐浪州河,打破传统性别壁垒,展现女性在水上运动中的风采,成为赛事最大亮点。
女子组小龙舟竞速比赛现场。曾业 摄
与此同时,参赛范围也从原来的川渝陕三地,扩展至全国6省市,广东、福建等地专业队伍的加入,显著提升了竞技水平。本地组15支队伍与高水平专业队同台竞技,形成“专业引领、全民参与”的格局。
参赛队伍向终点发起冲刺。曾业 摄
以“文”聚魂
配套活动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
赛事期间,南滨广场变身“文化大观园”,王家糖画、石桥麻花、达县熏条等非遗技艺集中展示;游客可参与龙舟彩绘、艾草香囊DIY等互动游戏,体验端午包粽子、民俗摄影等活动。同步开启的“啤酒小龙虾美食节”“龙舟摄影大赛”,则以“美食+音乐+文化”吸引游客,形成“白天竞技、夜晚狂欢”的消费热潮。
州河两岸站满观众。曾业 摄
作为巴文化重要发祥地,达州以龙舟赛为载体,深度融合巴文化、红色文化与民俗体验。赛事期间举办的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翻山铰子”“烧火龙”等国家级、省级非遗的魅力,品鉴米城大米、晚熟柑橘等特色农产品,展现“川东秀壤”的独特韵味。
作为本次龙舟赛的主会场,达州市达川区坐拥州河生态资源与巴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赛场外还有三里古街、巴河绿色走廊等景点。
赛事启动后,达州市达川区同步启动了“龙腾达川·潮渡盛夏”1+1+N系列促消费活动,涵盖音乐节、摄影挑战赛等场景,预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将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赛事还串联区域内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达州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新枢纽。
以“旅”兴业
“老家达县”邀请全国游客来打卡
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以“老家达县·宜美达川”为目标,建成全国首家丘陵山区现代农机产业园,推动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链成群,2024年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赛事期间,达州市达川区组建了8个专项工作组,赛前已完成24艘龙舟调试及运动员适应性训练,赛场设置展销区、检录区、观龙台等功能区域,并配备6支应急救援队伍,确保赛事安全有序。
赛场边的应急救援队。曾业 摄
自2023年起,“川渝陕”龙舟邀请赛已连续举办3年,先后在达州市宣汉县、渠县、通川区举办,累计吸引50余支队伍、3000余名运动员参赛,现场观众超80万人次,形成“办赛、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四川省达州市通过“文体旅+”模式,联动重庆、陕西共建文旅发展联盟,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
当前,达州正以体育赛事为引擎,加速构建“一核三带多点”文旅融合格局,持续深化“川渝陕”区域协作,通过龙舟赛等IP活动,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
赛前,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黎已诚挚发出邀请:“我们以赛事为媒,诚邀全国游客共赴达川,打卡‘川东秀壤’的生态之美,品尝石梯蒸鱼、赵家肥肠、江阳酸辣鸡等特色风味,感受巴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