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总书记牵挂的民生大事。”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作了汇报,“总书记问了很多问题,说我提的建议非常有必要,应该重视。”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静手中的一张张检测试纸是对百姓餐桌安全的一份份承诺。

近日,王静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并就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技术检测、安全标准制定等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

建言强化农产品安全

民生周刊: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听取委员发言时,你汇报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王静:我提出3点建议。一是支持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贯彻绿色发展、综合防治理念,把绿色防控体系建起来打“组合拳”,加快推广一批农民会用、好用、管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二是支持快检产品研发应用。推动快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广泛设置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雷达”,为农产品上市把关。

三是支持农产品风险监测评估。持续开展科学的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和评估,加强数据挖掘,提早预判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发言后,对“大食物观”作出重要论述。作为亲历者,你有怎样的深刻体会?

王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大事,总书记肯定了我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著《论“三农”工作》的61篇文稿中有20篇论述农产品质量安全,强调“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问题导向、系统治理

民生周刊:《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全链条监管”,相较既往政策有哪些制度方面的创新?最具突破性的举措是什么?

王静:《意见》的出台是食品安全领域重要的里程碑,提出了系统治理理念。食品安全工作链条长、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安全。

《意见》正是从问题导向出发,系统梳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监管中存在的8个薄弱环节,覆盖从生产、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销售、消费到进口,提出21项具体举措,进一步理清并压实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交通、海关、公安等各部门责任,使各环节监管无缝衔接。同时,拓展经营主体监管范畴,除了传统的产、销,收、储、运、送及新业态都明确了监管制度,全覆盖、全过程,可操作性强。《意见》的落实必将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治理能力和水平。

制度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在总结以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审查、食品贮存监管、食品运输协同监管、食品寄递和配送安全管理、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监管、餐饮服务综合监管、进口食品风险联防联控等8个方面需要健全完善的机制措施,这些举措非常有针对性。如为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建立进口食品负面清单制度,将明令暂停进口的疫区食品、因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启动应急处置的食品等列入负面清单,并可实时调整。

《意见》特别强调部门协同,除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还强调部门间联动、通报协查、信息共享,综合治理,避免以往的监管漏洞和盲区,如近年推行的生产者开具、经营者出具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必须有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紧密衔接配合,否则就形同虚设。

另外,《意见》强化了重点治理。明确要聚焦民生关切的热点问题重点治理,比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园食品、外卖餐饮、抽检合格率偏低的农产品食品等进行重点整治。

最具突破性的举措是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找准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监管中存在的八大薄弱环节,提出21项具体举措,压实各部门各主体责任,各环节监管无缝衔接、无漏洞。同时,一个突出的举措是将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于农产品食品监管。


山东临沂郯城县高楼村葡萄大棚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人员利用食品安全快检设备对葡萄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房德华/人民图片)

须加强科技赋能,构建网络食品销售安全防线

民生周刊:《意见》强调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覆盖。农业生产、冷链运输、网络食品销售等环节可能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有哪些建议?

王静:农业生产上的挑战,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全链条风险消减与控制。包括产前源头环境污染控制、产中动植物病虫杂草害防治、投入品规范使用及病害次生的真菌毒素污染防控,以及产后收储运过程为保持商品率、防止微生物污染规范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还有网络销售食品的食材选用、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商家流量刷单等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阻控污染物迁移至农产品;加强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保证生产用种健康,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选用绿色高效投入品,全过程绿色生产和储运,加强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对于网络销售食品,建议构建透明网络食品销售新机制,在全行业全过程无死角推广视频AI识别等非现场监管方式,扩大明厨亮灶的应用范围。强化和落实各主体责任,建立清单机制管理体系,创新质量与安全信用监管制度,分类施策,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将信用等级作为平台(流量)排序的重要依据,根据信用等级增减监管频次,信用好的打上“食安放心商家”标签,鼓励选用新鲜食材的商家自我标示,构建良好的外卖餐饮生态环境。

此外,构建全社会共治的网格化监督格局,多维度构建网络食品销售安全防线,健全举报机制,对反映强烈的、投诉量大的网络商家,加大曝光力度,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推动网络食品销售行业高质量发展。

民生周刊: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向好,但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静:目前,农兽药残留问题主要来源于个别果蔬、水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为防治病虫害而使用允许的农兽药等投入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使用一种或几种投入品可能会产生抗性,又缺乏新的替代品,而有些投入品可能未在果蔬、水产品上登记,导致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甚至使用禁限用投入品。

微生物的产生主要受时间、温度、湿度等影响,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微生物污染为主,我国饮食经煎炒烹炸,微生物问题大大降低,但生鲜食品储存、加工不当易导致微生物污染。

民生周刊:中国农科院质标所长期致力于检测技术研究。当前快速检测、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静:我们研发的主要是智能快速检测技术,已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广泛应用,特别是已用于田间地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入市把关,倒逼生产者从源头安全规范化生产,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目前主要瓶颈是速测把关的监管制度还未在基层广泛落实。作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住关口的重要手段,对速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这需要时间,需要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强基层宣传和培训。


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辖区网络食品配送单位使用“食安封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李鑫/人民图片)

构建先进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民生周刊:目前存在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标准制修订应怎样平衡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王静:我国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建设速度很快,效率很高。目前有些标准缺失,特别是小宗作物相关标准滞后,应加快制定。标准要有科学性、实用性、通用性、合理性、可行性,同时兼顾国家利益。

标准制修订要符合继承性和协调性要求,继承普遍使用且经实践检验是好用、适用的内容,标准要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内容的合理性,应尽量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标准接轨或一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科技赋能,构建全社会共治的网格化监督格局》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