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自我的漫长旅途中,真正窥见心智运作机制的时刻,其实只是近几十年的新鲜事。在此之前,我们对大脑的理解如同盲人摸象,只能依靠外在行为和表现去揣度它的奥秘。而如今,随着脑功能成像等技术的飞跃,这片曾被哲学家、心理学家乃至神秘主义者争论不休的领域,终于开始显露真容。
关于绘制大脑地图的革命性进展,神经心理学作家丽塔·卡特(Rita Carter)做出了既具历史深度又饱含人文关怀的观察。
在她于1990年代末撰写《这样看大脑》的初版时,脑功能成像技术尚处起步阶段。那时,关于心智运作的知识零零散散,尚无一本能够将前沿科研成果与人类心智整合为全景画卷的著作。她写这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卡特的目标,是将这些碎片拼合起来,放入心理学与演化学的框架中,从中找出意义。她将其比喻为早期的地球地图——即“大脑地图”。
丽塔·卡特
如今,人类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心智的十年”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新版序言中,卡特坦言:尽管今天我们对大脑的认知,已远胜初版时代,但其完整程度,仍如16世纪航海家手中的世界地图般粗略。那些尚未命名的“神经大陆”仍广袤神秘,等待人类前往探索。
在这场由大脑地图引发的意识革命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后浪科学5月新书《这样看大脑》
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大脑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这样看大脑
[英]丽塔·卡特 / 著;洪兰 / 译
978-7-5567-1249-6
108.00元;2025.5
剖析思想、记忆甚至情绪的神经机制
探索带来思考、感觉与意识的神经基础
从历史与演化角度重建“心智地图”
揭示我们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脑科学原理
本书是一本简明易懂的神经科学入门书籍,既能帮助我们理解最古老、最基本的谜团之一:大脑与心智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对人类自身的迷人见解,阐明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异常行为。书中搭配丰富的图像,带领读者深入我们认知的疆野,窥见瞬息万变的大脑秘密。
从颅相学到大脑分区
试试看,把手指放在颈背,然后慢慢往上移,你会摸到头颅底部凸起的一块地方。感觉一下。按照颅相学创始人弗朗兹·加尔(Franz Gall)的说法,这里是“恋爱中心”,也就是引发性感觉的部位。如果再往上移3厘米左右,就到了“战斗中心”。
照理说,一个性格温和、喜爱和平的人,在第二块区域的头骨应该比第一块更平坦。
虽然加尔的研究方法备受质疑,但他提出“大脑由多个具有独特功能的模块组成”这一观点,倒是极具前瞻性。
到了19世纪末,欧洲大学掀起一股生物精神医学热潮。神经科学家们开始采用局部电刺激与动物损伤实验,试图揭示各个大脑区域的功能。
当人们观察到某些行为与特定脑区的损伤有关时,大脑地图的第一个时代由此开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包括保罗·布罗卡(Paul Broca)和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对语言中枢的发现。令颅相学家尴尬的是,他们认定的语言中枢位于眼睛旁,而实际语言区域却是在耳朵上方与侧面。
而今 神经科学的飞跃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能够显示大脑活动并标出位置的工具——磁共振成像(MRI)。
使用MRI, 可以找出大脑处理特殊心智作业的区域
MRI能准确定位大脑中处理特定心智活动的区域。比如,当我们看到红色或听到特定声音时,大脑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便会被激活,两者高度相关。
脑成像带来的,不仅是可视化的“热点图”。过去被认为无法客观测量的主观体验,如恐惧、奖赏期待,乃至爱与美,如今也能通过神经机制来追踪。
情绪,是单一的吗?
我们常将情绪理解为一种“感觉”,但其实这说法只说对了一半——我们确实在“感觉”。
但情绪本质上,并不是感觉,而是一套基于身体、用以生存的机制。它是演化的产物,用来帮助我们趋利避害。至于“感觉”的部分,不过是这个机制中一个精密又复杂的界面罢了。情绪学者勒杜甚至称之为“蛋糕上的糖霜”。
杏仁核位于颞叶。它一直不停地“品尝”着各种输入的信息,判断它们是否重要,然后做出情绪反应。
情绪其实像颜色:只有少数几种基本情绪,但可组合出无数复杂的体验。想象你收到朋友寄来的生日卡,为他的祝福感到开心,却又因为忘记了他的生日而内疚。这一混合体验并非卡片本身引起,而是你读到笔迹后所联想到的记忆与思绪,才形成了情绪的“原料”。
情绪的表达也依赖另一套认知系统——比如啜泣、挥拳、逃避,或语调的微妙变化——这些都是情绪的“输出渠道”。
通过这些“行为”的输出,情绪这套生存机制才得以完整。
意识的河流
人类大脑的每一个功能都令人惊奇,但并非每项都足以称奇。计算机计算更快更准,录音设备能更精确地回放过去,狗的嗅觉更灵敏,鸟的歌声更美。但即使一个人瘫痪、无法言语,他依然是“人”。我们独特之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脑中那片丰富且高度发达的意识世界。
意识是单一、连续的河流,还是说那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感觉只是错觉?
大量证据表明,意识来自大脑皮质的活动,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特定类型的意识需要在额叶中激活。你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感觉究竟是在哪里产生的?假如你的想法跟大多数人一样,就会指向鼻梁上端的位置。这个地方的后面就是前额叶,也是额叶中与意识的产生最密切相关的区域;这里还与我们对情绪的有意识认知,以及参与和专注的能力有关。最重要的是,这里赋予世界意义,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
电影《星尘往事》剧照
认识,知觉,自我认知,注意力,反思—这些都是构成意识的不同“零件”。我们的意识经验的质量便取决于有多少零件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这和印刷过程有一点相似:第一步先构建好一个图像(将各个部分的颜色涂好),用单色的墨水将影像的轮廓大致勾画出来;第二步将轮廓确定;第三步使影像更丰富、更清晰。
“我”还在吗?
现代法律与道德的基础,建立在“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假设上。这种观点与笛卡尔的二元论遥相呼应。
之所以它流行至今,是因为我们“感觉”上它好像是对的:除了这副血肉之躯,似乎还必须有某种“东西”来创造爱、意义、热情这些高贵体验。
只要感觉与行为如魔术般从“大脑”这个黑匣子中冒出来,人们就会倾向于接受“心智”这种直觉解释。但今天,黑匣子已经被打开,二元论不再适用。
电影《月吟》剧照
我们的行为源于知觉,知觉来自大脑活动,大脑活动则由神经结构决定,而结构又受到基因与环境的共同塑造。我们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说明笛卡儿式的“心灵天线”能接收另一个世界的信号。
可以说,地球上既没有火龙统治的土地,也没有古堡里的幽灵或森林里的怪兽。我们在这场心智之旅中发现的,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复杂生物系统。
我们无需神秘幻象来安慰自己——脑海中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一切都更精彩!
深入认知疆野,窥见大脑秘密
剖绘思想、记忆甚至情绪的神经机制!
探索带给我们思考、记忆、感觉和认知的地方!
策划&编辑丨后浪科学
本文内容均来自图书《这样看大脑》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Myx20000721
-Fin-
更多资讯请点击
@后浪科学
@后浪科学
@后浪大学堂
@后浪图书
@后浪书讯
@后浪
@后浪图书旗舰店
天猫/淘宝搜索进店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