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法扬德 护民兴城”法治文化内涵引领下,安徽省宣城市立足地域特色,构建起“文艺浸润、沉浸体验、阵地深耕、互动竞技、非遗融合”的立体化普法矩阵。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从传统非遗到数字文创,法治实践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皖东南大地的治理沃土。

民歌雅韵唱响法治乐章

宣州区一批甘洒余晖、乐于奉献的普法志愿者,组建成“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他们突破传统普法宣传的单调模式,将法律知识巧妙融入小品、相声、快板、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先后创作了普法花鼓戏《王婆卖瓜》、大合唱《普法为了咱老百姓》、普法配音快板《普法宣传进万家》等法治文艺精品。10多来年,“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的普法志愿者们共义务进行普法演出400余场。其固定成员也从当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演出范围从宣州区扩展到外省市。艺术团的“粉丝”群体也从中老年扩展到中青年甚至幼儿群体。


“江淮普法行”暨法治文艺演出进军营活动

沉浸体验解锁新式普法

如何突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脑入心?2024年7月,宁国市推出首部“法治剧本杀”,以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点,通过“角色扮演+推理体验”的互动方式,实现学法体验“三个转型”,打造沉浸式学法新课堂。参与活动的青少年通过随机抽选,在活动中分饰不同角色,从不同立场开展智慧较量。整场活动大约需要2个小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青少年们或认真梳理案情,或开展密码破译,或找到关键线索,通过团结协作,逐步揭开并还原“案件”真相。“法治剧本杀”实力圈粉青少年,为宁国市法治文化注入新活力,是宁国市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的又一成果。沉浸式体验,不仅锻炼了青少年在推理中的逻辑思维和协作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对法律知识的吸收效率,深化了对法律程序的了解与法治精神的培育,实现知行合一。


宁国市首部“法治剧本杀”

传统文化演绎现代法理

绩溪县将法治基因植入徽剧的唱腔、家训的墨香、非遗的指尖。县司法局联合非遗传承人打造的法治徽剧《范老爷断案》在戏台上演,将明代清官的断案智慧与民法典精神相融合,通过水袖轻扬、唱腔婉转的表演,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原则化作百姓耳熟能详的戏文。“徽牛”普法志愿服务队联合镇里的老年徽剧兴趣班,围绕防范电信诈骗编排的小戏,让老百姓更加听得懂、喜欢听。在“法治相伴·廉洁在心”书法展中,探索将法治文化、廉洁文化与传统书法融洽结合,以书载道、以法润心、以廉促行,增强普法的时代性、艺术性,120余幅作品以遒劲笔触诠释法治内涵,充分调动了社会群众学法的积极性和艺术创作需求。


绩溪县司法局联合非遗传承人打造的法治徽剧《范老爷断案》

文化赋能深化全民普法

郎溪县整合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法律工作者力量,搭建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首个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建工作室。2022年至2024年,郎溪县开展了三届“全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工作室积极参与并担负日常工作,收集法治故事、法治剪纸、法治书法、法治漫画和法治微视频等类别法治文化作品400余篇幅,并评选出121件获奖作品,部分优秀作品被《郎川情》选登。依托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工作室平台,郎溪县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融入司法、行政执法、教育教学和法律服务的全过程,不断壮大全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品创作队伍。


郎溪县开展全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从文艺巡演到剧本杀,从徽剧表演到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宣城市各区县的法治实践,既是“宣法扬德”的生动注脚,更是“护民兴城”的务实行动。这些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创新举措,让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生活的“行事准则”与“文化认同”,让“宣法扬德 护民兴城”的理念,在皖东南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安徽普法、宣城市司法局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t7000@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