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智能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插秧

无定河畔水光潋滟,榆溪河岸新绿初染。近日,记者在鱼河镇郑家沟村看到,满载秧苗的插秧机在农机手娴熟地操作下来回穿梭,只见如镜的水田间慢慢划开道道涟漪。伴随着“哒哒”的发动机声音,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依次滑落,均匀插入水田中,为稻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据悉,鱼河镇今年按照全区统一规划,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新实施了郑家沟村212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畅通水利排灌系统等工程措施,增施有机肥、硫酸亚铁等生物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逐步建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水稻田900亩,预计亩产水稻可达1300斤。

“我之前在外面跑运输的,去年政府为我们村治理盐碱地,我就返乡回来承包了四百亩地种植水稻,每亩的承包价格是500元至600元,种植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鱼河镇郑家沟村种植户王保成说。


四娃圆梦家庭农场新建的智能温棚

走进鱼河镇四娃圆梦家庭农场新建的智能温棚,记者看到了改变种植格局的"秘密武器"——钵体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这些根系发达、茎秆敦实的秧苗如"绿宝石"一样整齐排列,每株都包裹着特制营养土。这种技术采用精准对穴播种,不仅能够培育出素质好、返青快、抗逆性强的秧苗,移栽效率也将显著提升,尤其适合北方寒地稻区和盐碱地环境。

“我们今年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旱育钵苗摆栽技术,现在已经成功插种到田。钵体育秧和原来传统的毯式育秧相比,种进地里以后根部基本没有伤害,缓秧很快。” 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边永胜说。

在种植大户常四娃的水稻种植基地里,农田上空无人机来回穿梭,一摞摞秧苗被高高吊起,精准快速地运送到指定位置,这是播种中应用无人机的又一个高效创新举措。利用无人机运送秧苗实现了水稻秧苗运送大提速,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天上飞”逐渐代替传统的“肩上背”,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使种植户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农作物。


“田成方、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现在有了插秧机、无人机,在人工上我们减少了80%的支出。”鱼河镇四娃圆梦家庭农场负责人常四娃说。

近年来,鱼河镇在塞上江南绘就水稻发展新图景——富硒稻浪串联千亩良田,文旅线路激活生态资源,商贸中心联动产销链条。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合作社模式整合,全镇水稻种植规模突破4000亩,依托钵体育秧技术,配合“鱼河大米”品牌认证,实现从“小散弱”到“精特优”的跨越式转型。如今,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正将“塞上粮仓”的金字招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郑家沟村治理后的盐碱地

“今年以来,我镇完成郑家沟村2120亩盐碱地治理,新增优质稻田900亩。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推进3600亩盐碱地治理二期和7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持续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结合水稻产业打造‘稻香小镇’,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条,逐步壮大农文旅新业态。”鱼河镇副镇长张尹耀说。(贾赟 吴彩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