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稻韵孕香米,山水升金护粮安。昭潭镇作为东至县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现有耕地2.7万亩,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年产量1.5万吨,其水稻产量在全县占有一定比重,不仅为保障东至县的优质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以健身栽培、绿色防控为主导的传统的种植技艺,是东至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稻脉,历史长河中的农耕印记


东至县山峦迭起,湖泊河流纵横,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这里自古便是江淮粮仓的核心腹地,县志记载“岁贡香粳三千石”,印证了“贡米之乡”的历史地位。昭潭镇作为南部山区的稻作重镇,至今保留着“精耕细作”的传统智慧,东坡坂、下塔畈、海瑞德政碑等古迹无声诉说着农耕文化的厚重积淀。作为现代农业的缩影,昭潭镇以6000亩连片“高产田”和优质香稻生产基地,将千年稻香与现代科技在此交融,续写着“粮安天下”的新篇章。

山水共融,全域生态的天然馈赠


东至县以“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立体生态格局,构建起优质稻米的天然屏障。水系充沛,境内黄湓河、龙泉河等11条河流穿境而过,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土壤肥沃。富硒土壤占比超40%,有机质含量达2.8%,矿物质元素丰富;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6.5℃,无霜期230—250天,全年日照1800—2000小时。而昭潭镇作为核心产区,森林覆盖率超7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泉润泽稻田,为稻米注入清香之气。2023年,昭潭镇生产的香米荣获皖美大米奖。

科技赋能,传统农艺的现代蜕变


昭潭镇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构建“智慧+”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再生稻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递减12%,无人机飞防覆盖率达80%,昭潭镇依托池州市茁禾农业服务公司实现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托管,亩均成本降低80元;创新“优质稻产业联盟”,整合8个行政村资源,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连片种植区达6000亩,与双美粮贸等企业签订1.65元/斤保底价(最高保底价每斤1.8元),农户亩均增收超200元。

品质为核,从田间到餐桌的匠心守护


东至香米以“五统一”为标准(统一产品标准、统一订单品种、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管理方式、统一产品收购)打造产业闭环。种源优选,主推徽两优898、野香优油丝、荃优丝苗等高产优质品种,昭潭镇有机稻基地采用传统品种与生态种植结合,保留古法风味;工艺革新,投资1亿元建设智能化加工中心,采用低温烘干、多级色选技术,整精米率提升至68%,锁住稻米新鲜度;数字赋能,依托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立全流程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稻田实时影像,见证“阳光味道”的诞生过程;品牌助力,打造“东至香米”公用商标和“徽乡双美”“谷昭春”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通过电商直播远销长三角高端市场,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米中珍品”。

近年来,东至县各乡镇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县域统筹、乡镇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全县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如今,从昭潭镇的生态稻田到全县的优质稻米集群,这片沃土正以“绿”生“金”,书写着“一粒米”撬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黄国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